风景收获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把中国核工业做大做强

2021-06-28 10:00:19

“华龙一号”的研发集结了国内17家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000多家企业,共同实现了411台核心装备的国产化,首堆工程国产化率达到88%,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2021年1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华龙一号”商业运行仪式上,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首席专家、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邢继没有像往常一样谈“华龙一号”的技术创新,而是感性地分享了几个小故事。

2018年8月29日凌晨,当所有人都已进入梦乡之时,参加非能动安全壳余热排除实验的技术人员,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了主控室、离开试验台。尽管已是深夜,但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伴随着最后一次试验的结束,非能动系统圆满完成11个正式工况、累计18次试验。

非能动安全壳余热排除,是为保证在事故后作为第三道安全屏障的可靠性。

此前,我国缺乏核电站非能动研究技术。基础薄弱,没有现成的东西供借鉴,研究难度非常大。

这群研究人员从理论研究开始,研究出初步方案,再进行原理性实验验证非能动循环理论的可能性;为了让系统具有足够的换热能力,研究人员对10多种不同换热器进行了研究,选择出最适合的,设计出来再进行1:1试验,确认换热器性能满足要求。

这还不够。

他们设计并建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综合试验台,模拟事故后的反应堆厂房,又进行了全面的实验验证,以确保设计可靠性,大幅提升了安全余量。

邢继说,这样的故事可以讲几天几夜,比如,三代核电站电缆鉴定寿命延长到60年必须经历的极端试验是这样进行的:15天模拟高温高压环境试验,15天强碱性溶液浸泡试验,最后是耐电压性能试验。

邢继说,“华龙一号”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必然。以30余年来中国在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上的经验积累为基座,研制出中国三代核电品牌,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华龙一号”团队里,35岁以下年轻人占了一多半。邢继常常感慨,这群年轻人用“非常6+1”和“白加黑”的工作方式,诠释了什么是奉献精神:核工业是一个沉甸甸的行业,如果没有奉献精神,很难在选择如此多元、诱惑如此多的今天,在这个行业扎根。

参与中国近30年间所有核电站建设的邢继说,中国核工业人的初心一直没变,坚持“自主”路线,把中国核工业做大做强。

标签: 风景 工业 核工业 建设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