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12月举行的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系列活动中,一批涵盖新能源等领域重大项目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集中开竣工和签约,为厦门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同时也是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建设30周年。一路同行,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从岛内不足1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起步,到如今“跨岛发展,一区多园”,成长为厦门经济特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人才产业聚集高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厦门发展的精彩缩影。
1月4日,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含同翔指挥部)2022年第一季度开门红集中开工活动举行,开工4个项目总投资共约15.2亿元,涵盖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等。这也是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动员令。
打造创新主引擎与经济特区同频共振
眼下,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的火炬(翔安)产业区,茂晶光电VR光学镜头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作为在高新区扎根近30年的玉晶光电旗下全资子公司,茂晶光电在VR光学镜头领域已深耕多年,是全球最主要的VR光学镜头供应商。该项目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建成后将用于VR镜头研发、生产,为世界百强数码科技企业提供关键组件支持,将推动产业升级换代。“项目于2021年8月确定场地,2021年10月竞买获得地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拿到产权证,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布局的宝贵时间。”玉晶光电副总经理陈志明说。
这样的速度背后,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魄力。30年来,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勇担火炬探路使命,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为厦门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
相比全国其他副省级城市,厦门经济体量偏小,全市土地面积仅1700平方公里,近六成又被划入生态控制区。厦门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我们要通过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服务,吸引科技人才、研发机构来特区落户,让高新技术得到孵化,开发成产品,转化为商品,实现产业化。”时任厦门市副市长蔡望怀谈起创建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的初衷时说道。
1991年3月,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3个以“火炬”冠名的国家高新区之一。面对彼时厦门科技实力薄弱、建设管理经验不足等现实情况,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第一次会议提出“放手让一切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科技和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实践证明,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紧盯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走“小而精”的精细化发展之路,是激发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比较优势的正确之选。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诞生了厦门第一条千亿产业链,成为戴尔、ABB等跨国公司入华首选,成为福建省第一个企业数破万的开发区……
做好“高”“新”文章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如今,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汇聚了超1.4万家企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1.46亿元增长到2021年超3000亿元,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2%以上。
“高”和“新”,是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的灵魂。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放在首位,持续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推进“从1到N”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力电器等一批高能级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成为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跻身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不久前,厦门史上投资最大的单体高科技制造业项目——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门天马)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项目全部完工。该项目总投资480亿元,投产后将带动上游发光材料、高端装备等高端配套企业集聚。“公司10年前落户高新区,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先进的低温多晶硅单体工厂之一。”厦门天马总经理王磊说,截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实现总产值700余亿元,实现利税70余亿元,累计申请专利3000余件。
厦门市美亚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亚柏科)董事长滕达介绍,公司于1999年在厦门软件园一期成立,创业初期只有几名员工,起步艰难。得益于当时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和厦门市科技局的引领和支持,该公司在厦门软件园一期的地下车库里,手工“敲”出了中国第一代电子数据取证产品。“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通过实施各项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正因如此,我们才有能力做到连续10年研发投入占比超17%。”滕达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美亚柏科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000名员工的国内电子数据取证行业龙头和公安大数据领先企业,是网络空间安全及社会治理领域的“国家队”。
30年来,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落户成长,演绎着生动的创新创业故事。高新区五大主导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成为厦门千亿产业集群最主要的载体,为厦门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布局创新平台政策力度空前
2021年,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21年1—11月,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全社会固投301.41亿元,同比增长20.4%;实际利用外资33.06亿元,同比增11.4%;新净增注册企业4116家,较去年同期增长54.2%。
高新项目相继落户是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科学布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从2009年在福建省率先实施人才“515”工程,到2012年推动修订《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再到2017年“创新十条”“智能制造十条”、2019年“创新新四条”“免企业申报”以及2020年“创新十九条”等政策的出台,30年来,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围绕园区优势产业、重点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建设和拓展高水平孵化器,通过创新扶持模式,培育了一批优质企业。
不久前,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在广泛听取企业意见基础上,扶持力度再度加码,出台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长的10条政策措施。通过对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改造、空间载体、人才保障、基金投资等方面给予精准滴灌,高新区给予符合条件的每家企业连续3年的滚动培育,帮助其更快成为支持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锐力量。
为了让高新技术人才留下,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从解决实际困难出发,为青年人才提供购房、子女就学等多重优惠政策。正在规划建设的超1000亩人才社区将为青年人才提供3万套功能完备、产权完整、拎包入住的高品质人才住房。
“形象地说,我们就是当好园丁,厚植创新创业的肥沃土壤,精选优质种苗,提供充足养分,使企业能够发展壮大成参天大树,焕发勃勃生机,实现大企业顶天立地、优质科创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厦门国家火炬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符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