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高新区打造科创生态“聚宝盆” 释放自主创新牵引力

2021-12-31 13:34:34

作为全国首个设在县级市的国家级高新区,昆山高新区传承了先贤大儒顾炎武、一代大家祖冲之等人心怀天下、探索求真的精神。其在千百年历史长流中内化的科创基因,不断润泽着这一方水土。

2020年度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排名首次位列第6;已建成启迪众创公社等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皓康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1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1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8家、新增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2家瞪羚企业;国家级人才有效申报数20位、省双创人才获批3位、省外专百人获批2位……一组组数据印证了其创新活力持续昂扬的态势,昆山高新区也成为科创昆山的重要载体。

“高新”气质打造科创生态“聚宝盆”

“创业是一件很酷的事,而企业在创业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不同问题,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是我们的职责。”去年入选“国家队”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的昆山创酷众创空间今年新增入驻项目9个,目前在孵企业共计28家,入孵企业营业额约为8373万元;协助1家企业贷款获得资金200万元……笑言自己是“服务创业者的创业者”的创酷空间总经理孙刚同时经营着几家公司,提及创业不易他深有感慨。他说,自2015年成立以来,创酷空间创建了创酷沙龙、创业公开课、项目问诊等活动,并成立众创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以便给企业孵化提供更完善的环境。

苏州新研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在这样如鱼得水的氛围中得以成功孵化。“在我们遇到需要场地和资金,需要将技术转化为知识产权等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求时,昆山高新区和创酷空间都会给出相应的配套支持。”新研联信息科技专注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技术,与中国移动、苹果供应链代工厂、全球知名连锁餐饮行业和高端汽车制造业企业均形成了良好合作。该公司总经理赵新告诉记者,昆山高新区的创业大环境十分温和,众创空间于“无声处”帮企业纾难解困,不断赋能企业快速成长。“今年公司实现销售额5000万元,是2016年刚成立时的50倍,明年我们将持续投入研发,进一步拓展和稳固市场。”赵新说道。

约7公里之外的紫竹·麦垛(昆山)科技企业加速器也在今年3月正式运营之后迎来了首批入驻项目,其中产业化项目3个、初创项目7个,目前项目总营收已突破5000万元,累计申请知识产权71件。这个由上海紫竹高新区与昆山高新区“双向赋能”麦垛创业社区的全新模式正践行着它“出生”时的使命,加速释放新型科创载体功能效应。

在昆山高新区,创新生态建设早已蔚然成风。其构筑起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圈,以“众创空间社会化、孵化加速专业型、产业园区集群式”为脉络,贯通人才科创项目成长的物理承载空间,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孵化链条。今年8月,昆山高新区科技局还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增设科技金融科,全力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持续深化专项政策扶持、专场活动对接、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科技金融支撑服务,切实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题,助推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效果进一步显现,让科技、金融放大效应在这片创新热土上进一步释放。“而事实证明,创新解答高质量发展时代命题的昆山高新区不断吸引着来往创新创业之人,其多年来沉淀的创新气质也让自己成为科创资源的‘聚宝盆’。”昆山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虞亮说。

人才驱动释放自主创新牵引力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为了引聚科创人才,昆山高新区深入落实昆山市人才科创“631”计划,高效运用苏南自创区奖补资金,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达16.7%;首批“头雁团队”企业新蕴达估值20.3亿元;成功引进王浩等院士团队;与昆山杜克大学签约共建全国首家国际数字化管理人才学院;获批建设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联合西电和中科可控等12家企业,签约联合培养37名工程硕士研究生。此外,还引进培育了省、市“双创”人才和团队超200个,科技人才贡献率达51%。如今,一批批人才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抽芽拔节。

作为人才项目落户昆山高新区的苏州阳地钢装配式建筑技术有限公司便是其一。“以前房子是在工地上建造起来的,所有的钢筋混凝土材料都要运到工地,现在的房子是制造出来的,95%的工作可以在车间用自动化手段、精益化生产方式来完成,就像造汽车一样。”董事长蒋学东告诉记者,装配式建筑解决了传统装修暴露出的弊端问题,优势十分明显。“比如,光我们企业的数据来看,碳含量就最起码减少了45%。”蒋学东对昆山高新区的一系列政策利好感受颇深。他说,装配式建筑行业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时候,而当地提供的各类政策举措无疑让企业搭上了“快车”。

昆山高新区把人才工作摆在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一方面做强人才项目链式招引,把国际人才招引作为全年工作重点,持续擦亮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国字号”招牌,紧盯前沿技术、主导及特色产业,优化政策环境和遴选机制,规范项目流程和指标设置。一方面,深化与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全面合作,密切与昆高新创投的协同作战,建立与昆山市科创发展服务中心的例会制度,推进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的深度对接。同时,充分发挥落户企业、运营载体、共建平台的能动作用,以才引才、以智招智,在创新链、服务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中精准招引更多的创新人才团队,培育更优的创新科技企业,营造更大的创新发展生态,形成从院士项目“点”带动扩展到行业领域“面”的生动局面,以及院士、清华、上海、海归、军民等有显示度的“元素”板块。

“随着人才相配套的政策、服务体制机制等软环境的持续优化,科创人才的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梯次分明的人才项目集群正在全区加快形成。”虞亮表示,未来将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并持续精准“浇灌”科创项目。

科创“高”地迸发“新”动力

今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抓国家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的机遇,争取更多国家级科技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布局江苏,高度重视培养引进用好各类人才特别是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努力在创新高原上打造更多高峰。

到2025年,基本完成科技创新高端化、链条化、集成化发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5%,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研发中心35家、企业技术中心10家,新增“专精特新”企业69家,培育“独角兽”企业达到10家,引育“头雁人才”(团队)达到5个,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超过18名,高科技人才队伍显著壮大……锚定这一目标,承载着昆山科创与高新产业发展使命的昆山高新区,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科创能力实现新跨越?如何提升与上海的合作深度和浓度?

记者翻阅其“十四五”规划找到了答案。面向未来,昆山高新区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国家急需和世界科技前沿,以服务国家科创大局为出发点,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全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发展新动能,以更开放的区域格局、更高效的产业协同、更舒心的政策环境,拓展产业集聚发展空间,积蓄内外双循环发展势能,推动高新区科创高地建设,打造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人才汇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生态优良的长三角卓越科创中心核心区。

同时与苏州市、昆山市形成多级联动,积极融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及其推动建设的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主动承接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溢出效应。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与开放共享。以沪昆国际技术交易联络中心为载体,合理利用沪昆两地政策资源,合作对接沪昆两地重点产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利用双方在国际技术成果上的资源,联合打造大企业开放式创新平台或技术转移中心,配合昆山产业优势,引导海外优质项目及人才落地。积极推广沪昆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构建覆盖产业全链条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不难预见,这座欣欣向荣的国家级高新区在不远的未来将迎来科创成果的花团锦簇之景。

(江苏经济报记者 刘 菁)

标签: 创新创业 自主创新 科技金融 科创生态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