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协同发力
法治与德治,一个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和威严来起作用,另一个靠人们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发挥作用,二者紧密结合、协同发力,才能达到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既要强化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又要发挥道德建设对法治的促进作用。
加强德治和法治相衔接的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若干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搭起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四梁八柱”。各地各部门要在落实落细上下功夫,紧密联系实际,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促进法律与道德无缝衔接、融通互补。
培养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思维方式。德治和法治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不能独立担负起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重任,需要取长补短、合作互济,发挥好各自的独特功能与作用。在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培养德治与法治并重的思维方式,在法治框架下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各环节,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是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
以主流价值建构道德规范指引道德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律法规要树立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立法、执法、司法都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大任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深化宣传教育,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避免“运动式”,防止“一阵风”,促进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大众化;另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形成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起到润物无声、熨帖心灵的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需要融入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点滴不仅是体验、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生发、凝练成形、发挥作用的场所。要以新时代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使之常态化、具体化、生活化,成为人们明德修身、向善向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让中华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推进中华传统美德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蕴藏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公民道德建设应立足新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现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尊重公民道德建设与传统美德继承创新的规律,通过国民教育、民间传承、政策扶持、舆论引导和文艺创作等,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诠释、创造转化,使其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动力源泉。
发挥传统美德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积淀在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传统习惯和行为方式中。在这次抗疫斗争中,14亿中国人民显示出高度的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充分彰显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我们要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标签: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