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已超越了信用中介模式

2020-11-16 09:56:18

信飞融担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下,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也变得日益普遍,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在消费者心中的难题。

而大数据正在尝试打破这种成本与收益难以均衡的僵局。大数据与信贷业务结合的核心优势在于重塑信息结构、削减业务成本。电子商务平台与社交化网络的发展积累了海量数据,对网络大数据进行挖掘所得到的逻辑与规律信息,要比现实中发布的企业数据更具真实性。

大数据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催生出的新产业——互联网金融——完全不同于信用中介模式,甚至从匹配资金供需效率的角度来说已超越了信用中介模式。

以信飞融担为例,囊括了消费者的历史交易数据、信用记录、客户评价等内部数据,颠覆了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信息结构的改善,令金融机构可以清晰地甄别出消费者的资质,信息不对称得以解决。激励金融机构为优质的消费者提供信贷服务,“信贷配给”发生的基础不复存在。

同时,运算能力强大的电子系统将客户拓展的边际成本削减至几乎为零,“二八定律”成立的前提也随之消失,在大数据时代,金融机构有机会从80% 的低端客户身上获取不菲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中,现阶段还存在开展消费者在风险管理上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在银行业不断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商业银行普遍强化了信用风险约束机制,但与其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却没有相应建立,因此客户经理普遍存在“贷不如不贷,多贷不如少贷”的“惜贷心理。

不仅如此,由于贷后持续监督的成本过高,客户经理缺乏有效的显性激励来控制风险,导致消费者贷款的社会总体违约率上升,相应地给予银行小微金融业务违约风险大的不良预期。如果加上担忧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银行会选择收紧针对消费者的信贷供给,造成消费者信贷市场不均衡。

大数据时代里,信息结构的改变,直接驱动风险控制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来是要求补偿覆盖风险损失,现在变为持续考核与监控消费者创造现金及还款的能力,从依赖人力转变到依赖电子系统,风险管理的激励不相容问题不再成为制约小微金融发展的桎梏。信贷理念的变化契合了解决消费者融资难题的思路。

不仅如此,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系统处理与实时监控显着缩短了业务流程,提升了信贷业务效率,具有符合消费者贷款需求“短、频、快”特点的灵活性。例如,信飞融担依托信息技术的强大保障,既解决了消费者的短期资金需求,又有效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通过金融创新为消费者开辟融资绿色通道。

信飞融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担保”模式已经悄然兴起,尤其是在金融领域,逐渐流行开来,同已有的解决消费者融资问题的诸多途径在本质上是类似的,都是为了创造一个低成本的、信息完全对称的市场结构。

只有社会公共数据信息真正实现联网、开放与共享,鼓励真实数据生产的体制、机制真正得以建立,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才能拥有较适宜的生态环境。

标签: 数据挖掘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