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手机方面,感觉主要是国外和国内互联网发展水平不同,国内扫码支付、网络购物特别普及,流量比较便宜,所以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微信或者QQ这样的即时通讯工具而不是发短信。有这些功能的手机配置自然不能太差,否则微信都用不起来。欧洲那边通常使用银行卡或信用卡支付,而且人们也比较习惯发短信,这样的话确实非智能机也能满足日常需求。欧洲使用电子邮箱比较多,而我们这里更倾向于使用微信。微信集通讯、文件传输、支付等功能于一身,一般人很难完全离开微信。中低端的手机,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微信、淘宝这些庞大的应用会显得卡顿,所以好多人会直接选择买旗舰。
其次,说到手机,我觉得华为当时还是小角色。给运营商代工算是正常思维,而且当时代工出货量也是很高的。另外,华为除了搞基站之外,当时收入暴增的很大一块是给欧洲的某家运营商做手机代工贴牌,给国内运营做代工反而是后来的事了。任正非当时一直强调,谁想在华为搞自己品牌的手机就让谁下台。所以华为在搞自己品牌机前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很多自媒体一直在怀疑,觉得不可能,毕竟任正非在华为内部都是说一不二的。
其实啊,关键是中国的运营商太不给力了,想当年,中国运营商也不是没有尝试,飞信,咪咕,CMMB什么的也都尝试过,可是大好的机会竟然一个都没有抓住,要是飞信不是太差劲的话真没有微信什么事儿了,可是中国的运营商真的一个都做不好,眼看手机厂商和互联网企业坐大毫无还手之力,现在中国的运营商只是搭台子角色,唱戏的都是其他企业,不过也是好事儿,日本手机没发展起来,是由于没有冲破运营商的牢笼,而中国运营商的牢笼不用冲。
另外,其实发达国家都这个模式,包括美国和西欧,当年HTC就是靠给欧美做运营商定制手机发家的,苹果一开始也是这关系,只是苹果是唯一一个强势到可以左右开发方向的厂商,但不得不说,产品有时候不得不在渠道面前低头。所以日本手机衰败不能完全怪到运营上头上。国内手机厂商和运营方协作的时候,销售目标群主要针对的是大型企业和各级JG单位。采取的策略多是包租费用,买单方多为企事业单位。属于职工福利或者硬性要求的企业号码。后来国家监管力度加大,首先福利这一块很少有企事业单位会买单了,硬性要求的企业号码也越来越少了,所以这一块就越来越少了。
总之,深度定制是一方面,但是即使到现在大部分日本人的手机也都是合约机的,并不是像你说的被打开了国门。因为即使现在,强如苹果三星华为到这边也只能卖带锁合约机(,合约机模式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大范围存在,所以日本人企业固步自封并不是完全由合约机导致的。还有,索尼的防水太玄学了,有的能用到退役都能防水,有的买回来几个月防水能力就没了。而且防水已经是现在旗舰机的标配,和以前不一样了。反正呢,希望以后科技可以越来越进步,给我们也会带来方便。
标签: 互联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