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弯道超车”有可能吗?
目前来说,国内的半导体行业跟世界先进水平有10到20年的差距,很多人都在说国内的半导体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但是这有可能吗?让我们来听一听半导体行业的“老行尊”们是怎么说的?
l 张忠谋:国内追赶不易
首先是张忠谋,他今年89岁,是台积电的创始人,跟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同期进入半导体行业的,祖籍浙江宁波。在一次电视采访节目中,主持人问他有关国内半导体制造的情况。
张忠谋老先生的话很直白,国内的半导体制造想要实现超越并不容易。并且他也给出了意见,先在芯片的设计上做好再说。的确,很多人单方面地看待半导体制造,实际上,半导体制造的工艺对于手机芯片来说很重要。
但是对于电脑而言,设计更重要。总体上,设计是能影响芯片的性能,而制造工艺更多影响的是功耗,手机的功耗的要求更好,搞不好手机会发热过度,电池“轰”的一声,对吧?不过张忠谋老先生估计也没有想到,老美会这么“无耻”。
l 张召忠:国产芯片遍地走
张召忠然后是张召忠,他的身份就比较特殊,江湖人称“局座”,对国内半导体的发展是很多信心的。他认为几年过后,中国的国产芯片会满地走,到那时候,老美就是想卖,我们都不要。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道理是有的,国内目前虽然很多芯片都是依靠进口,但主要还是民用的电脑和手机,像一些重要的部门都是用的国产。基本上全球生产出来的芯片都被国内消耗了,现在老美不卖,你说谁会损失呢?
l 倪光南: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
倪光南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他以前在联想上班,研发了很多电脑,现在国内能够使用电脑,他是居功至伟的,不过他坚持走“技工贸”的路子,而不是专门搞代工组装和营销,跟联想公司的发展路线不同,大家理念不同,后面就被解雇了。
倪光南的意见跟张忠谋很相似,他认为中国要建立的自己的半导体产业链,而且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话,那就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思想准备。几位大佬还是觉得国内的半导体是有希望的,认为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摩尔定律的制约
国内如果想要“弯道超车”,就必须抓住摩尔定律,摩尔定律是国内最大的底牌,甚至可以一波“做空”国外的半导体行业,那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摩尔定律。
l 摩尔定律是什么东西
摩尔定律肯定跟一个叫做摩尔的人有关,他就是上面说到的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的。戈登·摩尔他懂技术,很懂,当初就是他跟7个同事“背叛”原来的公司,联合创业,现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制程工艺的就是源于他们8个人。
他提出的摩尔定律有好多个版本,修改过几次,目前的摩尔定律是这样的:晶体管的密集度在两年的时间里必须增加一倍。什么意思了,比如在过去,芯片的制程工艺是56纳米,那么两年之后,它就必须达到28纳米才行。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是一种半导体行业的经济发展规律,因为芯片工艺的研发需要“钞票”,一旦完成了工艺以后,获得的性能提升不能达到一倍,那么“钞票”就不够研发费;如果时间拖得太久,不能在两年之内完成,作为重资产行业的半导体就会缺乏活力,停滞了。
l 芯片的技术瓶颈
按照摩尔定律揭示出来的半导体行业规律,实际上,有一天半导体行业都会停滞的,所有的半导体行业只要能够坚持下去,都会达到同一个终点,虽然不是“弯道超车”。
因为芯片制造是有技术瓶颈的,荷兰ASML公司就说了,他们制造出来最先进的13.5纳米波长的极紫外光光刻机,制造出来的晶体管,栅极的极限长度就是1.5纳米;即使后面光源的波长再短,但是晶体管会漏电,一旦漏电就会短路,芯片就报废了。
l 新的一次技术“革命”
在20年前,摩尔定律就曾经失效过一次,当时光刻机制造大佬不是荷兰的ASML,而是日本的尼康和佳能,ASML还在抱飞利浦的大腿呢!那时候的光刻机使用的光源是193纳米的深紫外光,尼康和佳能的想法是继续缩短波长,达到157纳米的长度。
这时候,摩尔定律就是失效了,193纳米到157纳米所带来的性能提升,根本不够研发成本,亏本了。还是台积电的林本坚站出来说了一句:水的折射率比空气大,如果在镜头和晶圆之间注水,那么这种新的193纳米的浸润式光刻技术能满足摩尔定律。
这是半导体行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倒下了日本的尼康和佳能,台积电和荷兰ASML从此奠定了行业“霸主”的地位,当时摩尔定律可没那么容易“打发”,投入了那么多的资金去研发浸润式技术和制造浸润式光刻机,生产出来的芯片要卖给谁?
没错,就是国内的市场,如果没有国内每年两万亿人民币的市场在吃撑,摩尔定律还是要失效,这是中国的底牌,一旦国内不买芯片,老美发展了几十年的芯片技术,投入的研发费用,一下就要“破产”,被一波“做空”。他敢试试?
材料就是技术
而国内要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就是技术,但这个技术不是光刻技术,也不是光刻机制造技术,而是材料技术。
l 材料就是技术
国内为什么做不出先进的光刻机,是没有那个技术吗?错,是没有那个材料,光刻很精细,其中对于精密机床的要求很高,要快准狠,高速运作时,偏差必须可控,但是“臣妾做不到”,德国、日本、瑞典做到了,因为在机床的轴承处有一种材料,就是这种材料起作用。
国内也不需要在其他材料上有所突破,从晶体管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一开始是晶体管,现在是硅晶体管,那以后呢?
果能找到一种新的材料,那么“弯道超车”指日可待,甚至能够降低对光刻机的要求,不能荷兰ASML的顶级光刻机,都可以实现跟5nm(纳米)同等性能的芯片。幸运的是,国内真的找到了这种材料,那就是碳,并且做出了两种晶体管。
l 中科院新型晶体管
中科院利用是石墨烯微观层面“狄拉克点”的存在,使得石墨烯具有电子通道,具有电子学性质,制造出了-石墨烯-硅晶体管,这是一种全新的晶体管,同样尺寸的晶体管,中科院研究出来的这种新型晶体管的性能是很优越的。
l 北京大学碳纳米管
北京大学的彭练矛团队最近几年一直在研究新型的芯片材料,终于制造出了碳纳米管,并且用作计算机的基本运算单元,碳基芯片成为可能,同样也是性能优越。
写在最后
中科院和北京大学真的是厉害,制造出了新的材料,这有可能引起半导体行业新的一次“变革”。而且是专属于中国的,外国人学不来,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在硅材料上投入了大量的设备、人力,阵前易帅,之前的投入不就“打水漂”了吗?
而且这种新的技术对于他们而言,没有必要,对于国内却很迫切,国内刚刚起步,投入不大,阵前易帅是可以的,国外就不行,说不定采用新材料所提升的性能都不够研发费用的。
这两种新型的材料,还是北京大学的比较有前途,因为中科院突破的这个难题,-石墨烯-硅晶体管,锗太稀有了,石墨烯量产困难,碳纳米材料就不一定了。当然目前都停留在了实验室制取的过程,什么时候实现工业化量产还不好说。但未来可期,不是吗?
标签: AS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