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千亿顶流”芯片项目武汉弘芯,传出新消息——遣散全体员工。
毫不夸张地说,该项目曾被无数国人寄予厚望,没想到竟烂尾收场,芯片活生生变成“芯骗”。
事实上,造芯本就是个慢热活,西方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壁垒,岂能轻易打碎。
每次潮水翻涌,必定会打翻几艘看似豪华的邮轮,如今看来,这次的“泰坦尼克”就是武汉弘芯了。
不过,武汉弘芯即将沉没,但国内的千亿“芯骗”或还无法完结。
千亿芯片,变“芯骗”
若一般企业经营不善,倒闭破产便是,没啥稀奇。可半导体行业却稍显特殊,尤其在“缺芯”现状下,每一次暴雷都牵扯甚广。
事实上,即使在芯片工厂遍地开花时期,武汉弘芯也是当之无愧的“顶流明星”。
成立于2017年11月,上手就攻14nm工艺,随后转战7nm工艺 ,1280亿的总投资,是所有半导体制造项目的投资额之最。2018~2019年,两度入选“湖北省重大项目”。
同时,请来台积电前运营长蒋尚义博士请当CEO ,更花大价钱引入中国唯一台ASML 7nm光刻机,这可是连中芯国际都没有的待遇。
当时,为迎接这台价值连城的先进机器,弘芯还专门搞过一个进场仪式,背景板赫然写着 “ 弘芯报国,圆梦中华 ” ,让人热血沸腾。
至此,人才、器材、钱财全都到位,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副誓死要啃下芯片代工的做派。
然而,当所有人都以为弘芯能像中芯国际一样搞出点成绩时,出事情了。
进场刚满一个月,ASML光刻机以5.8亿元的价格,被抵押给武汉农村商业银行。
更蹊跷的是,抵押信息状态中写着 “全新尚未使用” ,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随后,被曝出多次拖欠工程款、大股东实缴资本为零、蒋尚义离职……整个公司向着暴雷方向越走越远。
去年7月,终于由政府出面,扯掉弘芯最后一块遮羞布,指出“存在较大缺口,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滞风险”。
心浮气躁者,不可造芯
如果说,武汉弘芯是中国芯片行业交的“学费”,但1280亿元未免有点过于昂贵。
根据企查查数据,2019~2020年芯片企业暴增,生动诠释出什么是“造芯热”。
浪潮之下,华为海思、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寒武纪等民族大厂迅速崛起,但也不乏资金断裂、半路流产的项目。
比如,成都格芯、南京德科码、陕西坤同、江苏德淮、贵州华芯通等多家半导体企业陷入停摆风波。
可见,整个芯片制造业正呈现出一种诡异现象:地方造芯项目这边接连爆雷,那厢又快速进场。
背后逻辑,一面是中兴、华为等被“卡脖子”,外界对芯片制造重视空前;另一面,地方政府与社会资本对半导体过度追捧,使不少门外汉打主意,让投机者有机可乘。
当下,大家早已习惯用互联网思维做企业。
但互联网模式在场地、设备引进、人才储备方面都没要求,哪怕办公室都不用,只要有个好想法,便有投资人提着钞票送过来。
以共享经济为例,前两年概念炒得火热,ofo被资本无限看好,以至于整个行业迅速膨胀。盘子越铺越大,资本愈吹愈多,当市场认清其本质之后,泡沫就破灭了。
武汉弘芯也是同理,大股东实缴为零,典型互联网赚快钱手法,既然如此,其他资本谁又愿意当韭菜。资金断裂,迟早的事。
中国千亿芯片,并未完结
不过,固然芯片项目有泡沫,并不代表现在大方向不对,通过国家主导、政策扶持肯定没毛病。
不论日本还是韩国,半导体崛起都少不了这一环,光靠某一资本集团,掀不起多大风浪,毕竟技术和资金,缺一不可。
70年代,日本还联合过三菱、日立、 NEC 、东芝、富士通等科技公司,共同攻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总投资超过2.4亿美元,经过3年努力拿到1210件新型专利,方才有抗衡美国的实力。
要知道,40年前的2.4亿美元,是什么概念。
其实,“中国芯”目前处境,光伏和新能源车都经历过。
政策补贴时代,刺激行业快速膨胀,沦为骗补重灾区,但随着后续规范密集出台,泡沫逐渐被清除。
纵观现在芯片行业,除了骗子,也不乏真正想干一番事业的人。
不过,老话说得好“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不能因为被卡了脖子,就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否则噎死的只会是自己。
武汉弘芯或许迎来终章,但中国千亿芯片的故事,还没有完结。
标签: 全体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