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台保证了收信机房不受电磁干扰 不产生回音共鸣

2021-05-17 09:47:00

穿过一道厚厚的大门,通过一段蜿蜒回旋的地下通道,半个世纪前建立的四川国际电台展现在眼前。如果不是有人引领,没有人会想到在四川眉山一座普通的山岭下,藏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用于保障国际通信的电台。

四川国际电台始建于1965年,是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号召,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国家战备通信工程,是原邮电部当年的“1号工程”,肩负了战备和国际通信保障的重大使命,为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的红色电信历史的实物载体。

曾在这里工作过的吴明发老人谈起电台的“神秘庄严”,满是自豪:“当时我们国际电台是军事化管理,一般人根本进不来。虽然地处眉山,通信地址却叫‘成都6501信箱’,周围的农户都不知道我们具体是做什么的,只是觉得我们的工作很神秘很重要。”

国际电台的地势隐秘,它的建筑工程按照具备战争防卫功能的要求进行建设,占地232亩,天线场阵遍布15平方公里。收、发信台地上机房是天然的半地下掩体,表面青山、林荫覆盖、山水依旧,起到靠山隐蔽的特殊效果。地下机房为中国西南地区独特的掘开、双拱、回填式隧道深室建筑,洞深曲折、路旋回转,可防500磅穿甲弹,并防爆、防毒、防潮、防原子能辐射。地下机房采用高强度的钢筋混泥土现浇成型,机房顶棚和墙壁四周采用打孔钢板覆盖,隔层采用高泡吸音材料填充,保证了收信机房不受电磁干扰,不产生回音共鸣。

四川国际电台的建设过程是艰辛的。首批186个大型铁塔、设备、器材,都是由位于武汉的中南金属结构厂加工后通过火车运回四川,装了整整40个车皮。因为四川国际电台的性质,外请的零工均不能进入工作区域。因此,所有的设备,从收信台几斤重的设备到发信台那些长12米、高4米,重近2吨的80千瓦发大型发射机,全部都是国际电台的员工肩挑背扛,并借助圆木、滚筒、铁链等工具,自己搬运到机房里,自己进行安装的。既要当精锐的专业技术人员,又要当出苦力的人。

1971年下半年,四川国际电台新增了曼谷、新德里、卡拉奇3条国际气象电路。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在曼谷、新德里等地全程的气象及其他信息,均由四川国际电台收集、监测、记录、打印,再传送到位于淮口的成都电信战备机务站,并向外交部、民航、气象局等相关单位发布,为基辛格此次秘密访华的破冰之旅搭建起了信息桥梁。

标签: 国际电台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