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开打方式 掌握正确“开打”方式

2021-05-24 10:51:55

打孩子作为一项民间传统艺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去年一项近2万人参与的网络投票中,只有15%的人表示“没有被父母打过”。

但为人父母的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家的娃究竟能打吗?打好吗?怎么打?

打还是不打?看起来都有道理

一项今年4月发表在《儿童发展》上的研究指出,仅仅是打屁股,就能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而且这种影响竟然和更严重的虐待方式相似。

研究人员给参与实验的孩子看一张满是恐惧的脸,监测他们的大脑反应。相比于从没挨过打的孩子,那些被打过屁股的孩子,大脑上某些区域的反应更明显。特别在掌控人类情绪反应和认知能力的前额叶皮层上,一些区域反应尤为强烈。这种现象和遭遇过严重虐待的孩子非常相似。

关于打孩子影响大脑发育的研究还有很多。美国科学家在跟踪研究1500多名儿童后发现,经常挨打的孩子和从不挨打的孩子相比,智商测试平均分最多可以低5分。而且孩子年龄越小,挨打对智商的影响就越大。还有一些研究则显示,体罚或者仅仅是严厉管教,就能导致孩子的大脑体积缩小,大脑灰质减少。

但另一些科学家却主张:打孩子可以有,但要掌握正确“开打”方式。

美国科学家曾总结出一个最佳打屁股攻略——“条件性打屁股”。具体操作是:先用相对温和的方式管孩子,当这种方式无效,特别是孩子反抗甚至挑衅时,要先镇定一下,保证自己没有处在愤怒和失控的状态,然后冷静地张开手掌,在孩子的屁股上拍打两下。

“这种方式是告诉孩子,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趁父母还在温和管教你时,就该抓紧配合了。”研究人员如此解释。

在这项研究中,“条件性打屁股”被拿来和13种非体罚管教方式相比,如讲道理、口头制止、剥夺看电视节目等孩子喜欢的特权等。结果发现,“条件性打屁股”效果超过了13种管教方式中的10种。

这3种情况,绝对不要打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小孩?打小孩的“红线”在哪里?科学家的观点似乎并不一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基于大样本的研究,通常都只关注到‘打’这种行为,很难下沉到个体的具体情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蔺秀云对《中国科学报》说。她认为,打孩子有“红线”,但这个红线是“隐性”的、藏在人心里。

蔺秀云见过这样一个案例:父亲刚进门,看见小儿子在哭,不由分说地就问女儿:你怎么又打弟弟了?接着便在女儿屁股上踢了一脚。“打得重吗?不重。但这个孩子记了几十年。她不是记得疼,而是记得你偏心,你冤枉了我。”

蔺秀云建议,以下3种情况绝对不要打孩子:首先是因材施教,对那些内心格外敏感的孩子,体罚的伤害往往更加严重而且难以挽回,这种孩子千万不要打;其次,不要因为父母自己的情绪问题打孩子,因为这种拿孩子当出气筒的情况,往往打得更狠、更频繁,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最后,不要因为孩子无力改变的事情打孩子。

“我曾见过一对父母在孩子幼年时疏于管教,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才发现孩子的心智水平明显滞后于同龄人。妈妈和孩子约法三章:一道题讲3遍听不懂,就打手3下。这个孩子非常害怕,因为不管怎么打,他都学不会。”蔺秀云说,“这是典型的有害无益的打。”

什么是比打更好的办法?

国内学者曾对一家幼儿园的220名家长进行调查,发现64.8%的家长都认为“可以打孩子”。但打完后,超过一半的人都后悔得不得了,另有三成家长只感到伤心和迷惘,真正表示打得特别爽、特别解气的只有不到2.4%。

父母对打孩子这件事,永远是纠结的:一边忍不住大动干戈,一边又担心打出个三长两短。脸上有多狠,心里就有多软弱。

蔺秀云对轻度体罚的态度是:可以理解,但并不鼓励。“当孩子确实犯了错误,打一顿可以暂时管住他的行为。关键是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在管教他,而不是虐待、报复或者宣泄情绪。”她说,“但我还是要说,任何情况下都不是非打不行,而且打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那么,如何在不打孩子的前提下有效管教呢?蔺秀云提出3条法则:第一,理解孩子有很多做不到的事情。第二,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帮助。第三,用其他效果更好的方法替代体罚。比如“time-out”(暂停),让犯错误的孩子独自冷静一会儿;或者取消他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的权利,比如暂时不可以吃冰淇淋或看动画片。

最后,蔺秀云提醒,如果你为打孩子而感到后悔,应该真诚给孩子道歉,告诉孩子:父母也会犯错误,我们需要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

标签: 熊孩子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