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野外作业需要高强度连续工作

2021-06-22 11:02:13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的成功研制、松科二井的顺利完井,这些成绩,离不开科研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

“表面上看是打一口井,实际考验的是国家的经济和基础工业实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说。

“钻井是一项高难度、高技术含量、高经验依赖性的工程。”松科二井工程指挥部钻井工程室主任王稳石说,如果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测,连鸡蛋壳都没有穿透。

“由于地层不稳定,往下钻时刻都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王稳石说,在现场的每一天都高度紧张,每向下一厘米大家都会感到莫大的快乐。“有时候一厘米一厘米往下,进尺慢的时候,一个小时不到50厘米。”

“投身于松科二井钻探现场,如同进入一个大家庭。”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技术骨干闫家,这个刚刚大学毕业就参与到松科二井工程的年轻工程师,参与了5种规格涡轮钻具的研制,是松科二井工程核心团队的一员。

闫家回忆道,松科二井开钻以来,只要钻机未停工,总工程师朱永宜就会在松科二井现场指挥部。“朱总已经63岁了,每天将近18个小时坐在指挥部,有他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闫家说。

野外作业需要高强度连续工作,没有固定的作息,只要钻机在运转,时时要绷紧神经。

“钻进中每个阶段结束之前是不能随意暂停的,中断后井内可能出现垮塌、卡钻等风险。”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工程技术人员曹龙龙每次去井场都需要连续工作两三个月。他主要负责取心钻具的研究与改进等工作。

“松科二井不少人都要先过‘声音关’。”曹龙龙说,在现场,钻塔的轰鸣声和钻杆起落的撞击声此起彼伏。

刚来作业现场时,很多人难以习惯“与噪音共处”。后来人们就都逐渐适应了,即便耳边声响不断,晚上也能睡得安稳。不过,也因此落下了毛病,只要这声音一停下来,大家就会忐忑不安,容易醒来。

有时候,曹龙龙清理堵塞的岩心管,长达几个小时的大锤震击之后,耳朵里咣咣的回声会持续大半天。“这些宝贝很娇气,很容易碎裂,要精心照顾。”曹龙龙说。

“松科二井的成功,缘于它是一次有着明确部署和指导,依靠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工程、服务人员拧成一股绳、通力合作的大会战。”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工程总指挥张金昌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属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为主体,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大庆油田等多家单位,集结地质行业600余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共同破解工程施工、技术研发和理论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成就了这一伟大的科学工程。

标签: 科研人员 强度 连续 工作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