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点赞 科研院所“转”出世界级大企

2021-06-23 16:40:06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尚未消退,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逆势售出自主研发挖掘机98705台,占到全球挖掘机市场15%的份额。第一次,中国造挖掘机夺下挖掘机装备世界销冠。

2020年,中联智慧产业城挖掘机械园区首台中大型挖掘机下线,世界级“黑灯产线”工厂拉开生产序幕:平均每6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预计全面达产后,年产能达到各类挖掘机5万台,年产值300亿元。

依旧是2020年,3万台塔机、升降机从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发往全球。在全球塔式起重机制造排行榜上,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联重科)再度蝉联第一。

“‘十三五’以来,湖南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5年间,科技创新工作5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科技创新成果及产业化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进步。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勉励我们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今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带团来湖南调研,也高度点赞了湖南‘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6月4日,湖南省科技厅厅长童旭东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先行先试,科研院所“转”出世界级大企

科研院所转制,一个全国都在探索的难题。敢为人先的湖南人,率先试水探索科研院所转制,成功“转”出了世界级大企。

就在不久前,我国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洲中车株机)下线,即将跑上奥地利、德国、匈牙利等5个国家的铁路。

株洲,“中国电力机车摇篮”。这里孕育了株洲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等轨道交通大企。全球首列超级电容低地板有轨电车、全球首款智轨电车、我国首台中低速商用磁悬浮列车等都诞生自这里。

傲人的成果,与若干年前一场重大变革有着密切关联。

若干年前,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以下简称株洲所)曾遭遇百般“尴尬”:科研靠“大锅饭”,经费靠“皇粮”,待遇不如“卖盐蛋”,人才“孔雀东南飞”……

1984年,株洲所下定决心,“自断皇粮”,开启轨道交通系统科研院所改制先河。

体制上“松绑”的株洲所,瞄准市场前沿,精准科研立项,加速推进科研成果在市场上的转化。转制仅8年,株洲所科研成果95%以上应用于生产,销售总额增长超11倍,利润连翻了6番。

尝到甜头的株洲所,在20世纪90年代全面推进市场化运营发展——时代集团和一系列实体子企业诞生,科工贸一体化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雏形渐成。2000年后,株洲所正式从事业型科研院所转型为科技先导型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株洲所每年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8%的金额作为科研经费。截至去年,其已拥有11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发明专利超5500项,成果转化比例超85%,专利技术实施率达95%以上。

在长沙,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中联重科,今年也迎来了它的“母体”——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以下简称建机院)65周年庆。

建机院是我国创立最早的,集建设机械研发和行业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也是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发源地”和我国科研院所改制的典型。

1992年,建机院组建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探索科研院所市场化之路。在完成了从传统科研院所到装备制造企业的转变后“变身”出的中联重科,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演绎到了极致。

一边,它们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装备制造,驱动成果转化;另一边,它们不忘国有科研院所使命,聚焦攻关行业前瞻性、基础性技术难题。如今,嬗变的中联重科,已代表中国企业制修订国际标准,助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同时,依托建机院优良科研基因,中联重科逐步走向全球,打造了海外本地化制造集群,自主研发装备覆盖七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真抓实干,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在各大领域攻关了诸多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以“良种、良法、良田、良态”,持续刷新超级杂交水稻的粮食产量;

湖南湘投金天科技集团战略性新型钛材,已在中国核电CAP1400、华龙一号核心设备等批量应用。深海、深地乃至深空,都有它们的身影;

湖南科技大学自主研发“海牛Ⅱ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超2000米水深,成功下钻231米,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宏灏团队开拓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研究有了“基因脸谱”,将加速临床转化和推广应用,服务民生健康;

特变电工衡变公司17项世界先进、领先,及国内先进的自主研发变压器装备成果,在我国多地、多个重大国家级工程中应用;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我国最大直径盾构机,在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隧道驰骋……

如此耀眼的成绩,让5年前来湖南调研时就感慨“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的万钢,在今年的湖南调研中再次惊叹“自主创新长株潭新现象”。

重大成果井喷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是湖南真抓实干,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的决心和干劲。

为促进科技创新,湖南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探索出了诸多在全国推广的“湖南经验”。

如在制度和政策上,湖南3年间制定和修订了4部科技创新法规、规章,为科技创新从法治层面强力护航;出台科研经费管理“二十条”等政策措施,开展科研人员减负、破除“四唯”、“三评”改革等行动,赋予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科研探索自主权;率先启动“三分离”“五统一”科技管理改革,被科技部作为典型向全国科技系统推介;出台“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全链条、全谱系做好科技人才计划布局,构建了从大学生、博士后、青年英才,到领军人才、院士的梯次成长体系。

而为了加快当地科研院所改制,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力,湖南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两个70%”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率先创新推出专利权出资注册公司、省校共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科技+”“+科技”,全面建设创新型省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着力健全‘科技+’‘+科技’机制,重点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我们启动实施了重大标志性项目45个,助力自创区技工贸收入突破2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0%以上增速。”童旭东说。

科技日报记者获悉,为了助力这两大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科技工作着力加强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布局,扎实推进了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截至目前,全省共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重点工程32个、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项目340个、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272个。这些项目有力推动了以“三超”“三深”为代表的创新成果领跑世界,支持在装备制造、自主可控计算机、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技术难题。

攻关技术难题,也要着眼以科技普惠民生。重金属废水生物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助推了湘江母亲河治理“一号工程”的顺利开展,如今的湖南,湘江已再现一江碧水。近年来,道路交通、自然灾害防范、应急救援、出生缺陷防治等领域的技术集中攻关和成果示范引导,有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湖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服务团对贫困村实现“两个全覆盖”的行动……

“‘十四五’时期,我们会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着力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发展、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芙蓉人才行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生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等‘七大计划’,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助力创新型省份建设。”童旭东说。

标签: 自主创新 世界级 挖掘机 行动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