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青藏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构建了第三极地区主要河流的出山口径流监测网,获取了宝贵的跨境河流资料,为河川径流量的数值模拟和遥感反演等提供了有效的验证资料;通过冰冻圈水文模型,定量解析了第三极地区主要河流的历史径流变化。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气象学会通报》。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是亚洲13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又被称为“亚洲水塔”。近几十年来,随着该区域的快速增温,冰冻圈的消融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增加,第三极地区河川径流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目前,该地区径流实测资料颇为匮乏。“监测和评估第三极地区主要河流的出山口总径流;定量评估冰川退化、积雪消融和冻土变化等不同因素对总径流变化的影响和贡献;研究出山口总径流变化对西风—季风相互作用的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员王磊说。
为此,研究人员利用地面观测、遥感反演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首次计算出2018年第三极地区13条主要河流在出山口处的径流总量;不同河流在出山口处的年径流量差异很大,分布在18亿—1760亿方,且处于印度季风区的河流年径流量大于位于西风区的河流。通过在长江源区流域开展高分辨率的长期冰冻圈水文模拟,研究人员发现积雪和冰川的消融量大约贡献了径流总量的1/4,而土壤冻融过程则主要影响径流的季节分布。
王磊表示,该研究不仅为第三极地区水循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地面观测数据和先进的径流模拟技术,而且提高了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第三极地区地表水资源的认知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