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士认为,资本市场在“双循环”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下,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在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维持中外金融领域之间密切联系、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助力“双循环”发展
会议认为,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完善资本市场治理体系、提升资本市场治理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发挥好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的独特作用,以更大力度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枢纽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曾表示。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可以从供需两个维度来理解资本市场在“双循环”中的作用:从供给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通过引入长钱促进企业研发核心技术,帮助上下游企业有效整合资源,更好地助力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优化;从需求的角度来看,资本市场需要更好发挥财富管理功能,通过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投资选择,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同时投资者的财富增值也可以促进消费,助力经济发展。
对于助力我国形成“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会议提出三个方面要求,一是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加快构建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更加聚焦政策精准度、可量化性和直达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支持。二是把支持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科创板关键制度创新、强化创业板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能力、发挥新三板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台作用,引导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三是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交易所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外开放,以金融开放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稳定和提升。
在李湛看来,证监会提出的三方面任务可以有效促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一是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战场,相较于间接融资,更适合支持轻资产、有发展前景的新经济企业融资,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核心技术的研发没有捷径可走,加大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势在必行。三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开放,有利于更好发挥资本市场便利跨境投融资活动、促进要素资源全球优化配置的重要作用,在互利共赢中推动全球经济金融的融合发展。
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当前形势下,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可行性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当局大力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规模的流动性投放,主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急速扩充,从价格上来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到零利率或负利率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之下,全球资本急于寻求疫情之下依然能保持正增长的经济体,基于寻求能够提供正收益率的资本市场环境。
“从必要性来看,主要有四点。”张岸元表示,首先,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基本政策方向,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大举措。
其次,在当前形势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程的加快,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成了压倒一切的重大任务。在传统工业化、城镇化的年代,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起到了主导作用,可以大规模动员储蓄资产投向特定领域。而在以创新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背景格局之下,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毫无疑问应该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在制度层面上更多的引进成熟资本市场在创新领域的一些惯性做法,是一个重要方向。
第三,近年来,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维持中外之间金融领域的密切联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资本是逐利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国外资本,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一个能够提供正利率市场的动机,可能会超越意识形态。
第四,就是国际收支领域,在未来外部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之下,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保持高位的局面可能难以为继,而外商直接投资(FDI)持续快速增长的局面可能也存在问题,为了维持中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可能需要资本项下的证券投资持续流入,来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标签: 资本市场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