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净值型理财销售情况时发现,理财产品大篇幅的产品说明书给不少投资者造成困扰。与此同时,银行理财销售行为不合规的现象也并非个例。不少理财经理在推介产品时避重就轻,对产品的关键信息只字不提、风险提示信息不足等问题频频出现。
此外,不少理财经理直言,净值型产品发行量增速和投资者的购买意愿并未成正比,净值型产品也面临“叫好不叫座”的情形。投资者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受度有待提高。
各项费用不主动告知
近年来,银行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速度正在加快,银行理财产品逐步从预期收益率型向净值化转型,所有理财产品采取净值化管理。
那么,到底什么是净值型理财?所谓净值型理财产品,其运作模式与基金类似,按照份额发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披露单位份额净值的理财,这类型的理财通常没有预期收益率,而提供的是业绩比较基准,通过净值变化反映投资的运作情况,透明度更高,更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在各家银行理财产品推荐栏上,大多都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同样的,部分银行理财经理也是优先推荐这类产品。不少银行理财经理在介绍产品时,偏爱介绍产品亮点、过往业绩、业绩比较基准和管理团队。但是对产品的相关费用、投资方向、投资资产种类及投资比例等关键信息,要么只字不提,要么简单带过。
“目前净值型理财收益率会略高于传统理财收益率,有一款产品卖得比较好,该款产品不仅过往业绩表现优异,且投研团队能力很强。”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净值型理财的盈亏需要客户自己承担,即最终实际收益率会有波动,可能高于业绩比较基准,也可能低于业绩比较基准。
在理财经理推荐产品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对产品的风险等级、投资范围、投资策略及其收取相关费用做详细的介绍,只是大概介绍这只产品的情况,包括业绩比较基准、期限、起购金额。
与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不同,有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要收取相关的费用,其中包括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等,但是本报记者在走访调查发现,如果投资者没有就此问题提问,理财经理通常不会主动告知投资者。
当记者询问某净值型产品是否要收取相关费用时,一位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告知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并表示:“最终实际能拿到手的收益是已经扣除完相关费用的,这个费用是直接从产品收益里扣除的,扣完费用之后的收益显示在净值里。”
银行工作人员
合规销售意识有待增强
根据相关规定,净值化转型对银行在产品的风险评定、对产品投资信息的披露、对客户的风险测评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也更强调银行要在产品营销话术、推广手段等方面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但是在理财产品销售时,理财经理是否真的是从投资者的适当性角度去推介产品还要打一个“问号”。
《证券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银行理财经理在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时,并没有从净值型产品的特征和风险等级角度向客户进行介绍,对于产品的风险,银行工作人员要么是客户不问便不提,要么是笼统带过,只更多强调“最高预期收益”。虽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有风险提示,但风险条款往往繁杂生涩,并不利于在客户理解的基础上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
在某城商行支行网点,记者发现,该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很小,一直在业绩比较基准上下小幅波动。对此,客户经理为了销售产品,拿“业绩比较基准”当预期收益,在向客户介绍产品时,出现“一般都能达到最高收益”等词语,在销售过程中埋下了合规隐患。
“看不懂理财说明书也听不懂理财经理所说。”大部分投资者向记者反映,理财产品说明书难懂固然与其专业性强有关,但是银行专业人士对客户并没有起到专业辅导的作用。此外,很多人对于理财产品说明书,更是弃之不顾。
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投资者。该投资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太大,风险较大。而且说明书上的条款太复杂,更有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公式让她直言“看不懂收益究竟是多少”。
据记者了解,各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都是极长的篇幅,内容多达十几项,分别从产品概述、产品风险等级、理财产品条款、附录、风险揭示书等方面介绍,而且都是与投资者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不过,其中涉及大量专业性名词,诸如“久期”“回撤”等等。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签署多种文件,投资者若想在通常签订协议的几分钟内看完,并且看明白,绝非易事。
“未来投资者应该更多以产品的风险等级来判断产品的风险,而不是以净值型来做判断。净值型理财产品更加考验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投资者可能面临零收益或负收益(即本金损失)的情况,因此要计算好收益和相关费用。”银行业内人士表示,要关注产品风险等级,了解具体资金投向,并且看清楚产品说明书,潜在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亏损会被隐藏在小字号的说明文字里。在购买后,要定期关注产品的资产配置和净值变化情况,在获取最大化收益的同时,防范潜在投资风险。
标签: 营销合规性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