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同梯 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

2021-05-27 11:29:05

“我一推开门,就闻到浓浓的焦糊味。”5月11日下午,北京市民张先生心有余悸地告诉记者。

当天下午3点半,张先生准备出门办事。但刚开门就被“呛了回去”,以为是谁家锅烧糊了,因怕引起火灾,他随即拨打了物业电话,请小区安保人员来排查原因。

十几分钟后,物业反馈说某住户在家为电瓶车充电,电池却突然冒出烟来,幸好主人在家,及时关掉电源、扑灭火苗,但整栋大楼内,已经呛得人无法呼吸。

就在前一天,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一小区电梯内发生电瓶车爆燃事故,造成5人受伤。

5月11日,成都市物业管理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物业服务区域电动车停放充电管理的紧急通知》,进一步加强物业服务区域电动车停放充电管理。

措施包括集中开展电动车违规停放充电行为专项整治;对在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的行为制止清理;为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电动车停放和充电服务;同时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引导业主增强消防安全意识,并按要求停放电动车和为电动车充电。

成都市成华区街道办一位工作人员称,该小区物业针对电瓶车进小区有相关规定,比如不能进入电梯、不能上楼。“但是事发小区属于拆迁安置小区,去年底刚刚分房,大部分还在装修之中,小区人员素质有高有低,(管理)真的没有办法。”

实际上,去年5月1日,北京市正式实施的《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业主、物业使用人、物业服务人等不得违规私拉电线、电缆为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三轮车等充电。多数小区物业也都会在小区内、楼道口张贴告示,不允许电瓶车入户、不允许电瓶车进入电梯。

然而,将电瓶车推回家充电的现象在不少小区屡见不鲜,因为不推回家无法充电。

“48楼门口的充电站只能满足四五辆车用,但电动车起码有几十辆,人家接孩子的、晚下班的,到哪儿充电去?”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西里业主群内在讨论成都的事故时,一位业主这样抱怨道。

实际上,还有不少人选择把电瓶卸下来,提回家充电。

“这其实和推电瓶车回家充电危险程度差不多。”中国人民警察大学防火工程学院副教授毛占利对《中国科学报》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此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从技术上讲,只要是正规厂商的合格产品,锂电池的安全性是可控的,风险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他同时提示,电池使用时应避免过充过放,包括超长时间充电,以及大电流、高电压充电等情况发生,也就是说要使用配套的、正规的充电设备。规范的充电设施、充电桩,充满后会自动断电保护,能有效降低事故概率。此外,电动摩托、电动自行车等使用中要尽可能避免碰撞,尤其是注意对电池的保护。挤压、碰撞,或当钉子、钢丝等刺入电池,都有可能造成隔膜损坏,发生短路,从而引起火灾事故。

“我觉得长远来看,重点在技术,需要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安全装置的研制。”毛占利说,“但近期重点在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

“所以,物业是关键,意识最重要。”应急管理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培训教官、高级工程师榕嘉对《中国科学报》说,“安全充电桩其实并不贵,电瓶车进电梯屡禁不止,和物业管理关系很大。”

榕嘉说,在电梯等狭小空间内发生电瓶车起火事故,首先是高温火焰对皮肤和呼吸道的损伤。皮肤溃烂前期会导致严重休克,后期会严重感染。而呼吸道吸入性灼伤很快会导致窒息死亡。其次,也有一定有害气体产生,但此时不重要了,因为封闭空间内的灼烧短时间就会致命。

“一旦真的发生这种意外,几乎没有任何有效手段防护。”榕嘉说,“重要的是拒绝与电瓶车同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人人都拒绝、都阻止电瓶车上楼。国家应该加大规范电瓶车上楼的管理力度,制定具体、有效的措施。”

标签: “危险”同梯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