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闪耀 推动河北经济实现内涵型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2021-06-29 14:51:52

5月22日,2021年河北省科技活动周主会场,一块块展板晒出燕赵大地上一个个闪亮的创新“金字招牌”。

从近现代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再到当代“中国天眼”的核心部件、飞驰神州的“复兴号”、全球首款任意折叠柔性屏……历史经验证明,前行的坐标和路径虽各有不同,谋新求变的态度和精神却不约而同,河北与其他地区一样,创新创造的基因一以贯之,硕果累累。

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亲自谋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2022年冬奥会筹办,为河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河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信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推动河北经济实现内涵型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全省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多项指标在全国的排位稳步前移。

创新之路风雨踏征途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动科技人员和群众,在工业上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对原有生产设备进行单项技术改造;在农业上大力推广常规技术、优良品种和改良农具;先后成立了河北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和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联合会河北分会,组织总结推广群众科技工作经验,普及科技知识。

1956年,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河北建立了各级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初步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组织,科技工作逐步走上有计划发展的轨道。

1968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装备、年产245万吨原煤的邢台煤矿大型竖井建成投产。

1969年,武安县造纸厂首创用麦草浆试制35克薄凸版纸,填补了我国造纸工业的一项空白。

1978年3月,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河北科技战线认真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学大会精神,解放思想,改革管理体制,整顿科研机构,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建立起正常的科研秩序,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从1979年开始,河北省有组织、有计划地依靠科学技术对太行山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

河北省于1988年开始实施“科技兴冀”战略,并于1995年深化实施“科教兴冀”战略,进一步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应用性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和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提高科技的支撑能力、公益服务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

为了研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石家庄农林科学研究院培育出了“冀麦26号”,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召开的全省技术创新大会,确定了河北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思想。2002年出台的《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成为全国第一部地方政府出台的开发区条例。

2006年6月,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对河北“十一五”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确定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北的战略目标。河北科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北,全省科技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2015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6年,为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河北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决定》,印发河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2017年,河北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狠抓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建设,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承接京津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着力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成立省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将科技创新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体系,出台了《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日渐形成。

创新能力跑出“加速度”

2019年9月,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投入运营。在这里,既有世界首套新型煤制天然气工业装置,也有中国第一条喷射成形大截面高速钢规模化生产线,还有国际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一批又一批创新成果正在闪耀燕赵大地。

为加强对科技企业创新的支持,河北强化了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培育,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首批认定34家科技领军企业,以科技领军企业为核心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以企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河北聚焦县域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按一套指标来监测、一把尺子来衡量、一组举措来支撑、一批奖项来激励、一份报告来指导、一支队伍来助力“六个一”工作思路,提出了各县应重点抓好的9个方面共性任务,以及不同发展层次的县应抓好的4方面个性任务,有序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通过宣传培训、帮扶指导、奖励支持、典型示范,极大调动了市、县党委政府和科技部门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开创了县域创新的崭新局面。

近年来,河北新建一批国家级平台、基地,国家高新区总数达5个,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拥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5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17家;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1211家,是“十三五”初期的3倍多。

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全国仅6家),示范区聚焦“水源涵养功能不稳固、精准稳定脱贫难度大”两大瓶颈问题,开展水源涵养能力提升、绿色产业培育、乡村振兴推进、创新能力提升四大行动,统筹各类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承德模式”。

作为国家首个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于2020年12月获批建设,针对基础研究“弱点”、技术研发“断点”、协同机制“难点”,积极探索实施项目筛选和成果转化加速机制,整合京津冀优势资源,推动建立“核心+外延”的区域协同模式,深化探索中心区域共建机制。

创新环境亮出“成绩单”

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和“钱学森之问”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创新离不开良好环境。优化创新环境,道阻且长,但紧要处往往就是需要走好那几步。

走好那几步,要破除障碍加油干。

对此,河北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对科技计划管理进行颠覆性改革,重塑科技计划体系,革新专项指南生成机制,再造项目评审机制,真正实现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制定科技“三评”、科研绩效、科研诚信等政策措施,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

高标准建设河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科技改革试验田,以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坚持市场化运行,以“总院+研发服务机构”的方式,研究院签约专业研发和服务机构20家,大力开展技术攻关。

走好那几步,还要抓住重点全力干。

近年来,河北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并于2020年11月由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方案》,将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从农业延伸至工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健全科技特派员体系、壮大队伍规模、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科技特派员成为全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落实科技政策的工作队、引导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围绕解决基层科技力量薄弱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培育乡镇科技特派员,从各乡镇(街道)在编在岗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中选拔一批立足服务本辖区基层科技管理的乡镇科技特派员,打造一支“留得住”的乡镇科技特派员队伍。

走好那几步,更要找准方向主动干。

自2013年第一届创新创业大赛创立举办以来,河北省坚持“赛马场上选骏马、市场对接配资源”,积极围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优秀项目,配置科技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对接金融资本,并以全国首创的方式,突破原有科技计划立项,奖金直接拨付企业,助推一批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快速成长,助力一批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加快落地。

此外,河北还主动谋划,精心打造了崇礼论坛、科技创新辅导团、科普“百千万”行动、院士大讲堂、科技成果直通车等科技创新品牌,全省各地市均成立了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各项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形成了处处听到科技声音、闻到科技味道、看到科技标识的浓烈创新氛围。

标签: 创新成果 经济 内涵 基因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