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下,“今天应该如何更好保护文化遗产”似乎愈发成了人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7日,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做客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他分享了世界遗产的许多故事,也谈到故宫防火、防盗的种种经验。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故宫
其实,要说中国的世界遗产,故宫的知名度无疑位居前列。单霁翔经常感叹,自己从小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却没想到57岁时到北京“最大的四合院”看门,成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为了防火,单霁翔说,故宫不断研发新型消防设备,针对小庭院小巷子,还要研发小型消防装备。故宫全体员工要参加消防运动会,提高消防技能和消防意识。
更重要的是预防性保护。2013年初,故宫开始启动了为时3年的环境大整治,包括室内10项内容,室外12项内容。
故宫也在坚决去商业化,还建起了舒适的观众服务区。“今天大家再走在故宫中轴线上,看不到任何一处商业景观影响我们壮美的紫禁城古建筑群环境。”单霁翔表示。
包括彩钢房在内的临时建筑也很快被拆掉了。于是,南三所得以重现原貌。南大库区域变成了家具馆、慈宁宫东侧的小广场变成了展览地,春天办牡丹展,秋天办菊花展。
他欣喜地看到,参观观众比例有了很大变化:北京市民开始走进故宫博物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喜欢紫禁城、喜欢故宫。
故宫博物院,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绿洲。
由点到面:文化遗产如何保护?
世界遗产保护运动起始时间并不太久远。1972年,如今人们常常提到的《世界遗产公约》诞生。1985年中国加入其中,1987年就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逐渐增加,人们对其如何保护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入,视野变得更加广阔。
单霁翔提到一件往事:“五台山提出申遗的时候,我们到现场一看,二十多个地点全部需要整治。”就在进行环境整治后,“深山藏古刹”的意境又回来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从文物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由点到面”逐渐扩大。那么,活态存在的大运河,能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吗?
包括单霁翔在内的许多人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他们重新认识了大运河,“大运河不仅是千年流淌的一条河,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
也正是在上述过程中,他们分析了大量需要保护的文化景观等内容,使一条运河的保护,变成了一个整体改变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过程。
把考古遗址融入社会生活
文物、考古……这看上去似乎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不甚相关的事情。但单霁翔认为,考古遗址也是能够让人们感受的。
“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单霁翔说,2005年时,含元殿遗址进行了保护和展示。后来,又考虑将整个大明宫遗址规划为考古遗址公园。
他提到,今天,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还在建设,但已经呈现出一些壮美的景观。比如建了一个半地下的博物馆,同时建了考古探索中心,成为年轻人了解考古知识一块园地。
该考古遗址公园的建立,对单霁翔启发很大。他总结为“五得而无一失”,比如城市获得大型、有文化气息的公园;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城市精神也得到了提升。
他认为,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整体保护,要下决心改变它那些存在已久的问题,才能使其真正走向人们的社会生活。
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是什么?
故宫也好、大运河也罢,在更深层次上,或许人们更应该思考,“今天我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什么?”
“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世代传承性,一个是公众参与性。”单霁翔总结,今天这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亿万民众共同的事业。
由此,他觉得,应该把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受益权最大限度地告诉社区、民众,这样人们才能形成共同的保护力量。
“保护重要,利用重要,但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就是传承,把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手、经过我们的时代,完整地传给子孙后代。”他说。
分享世界遗产的故事,单霁翔希望它们够通过我们实实在在的保护行动,走向未来。对故宫博物院,也实现了一个理想: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六百年。(记者 上官云)
标签: “吸粉”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