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麒麟芯片断供,到全球多行业“缺芯”,再到近日手机厂商也喊出“不是缺,是极缺。”这样的呼声,芯片这个之前我们很少关心的领域,如今成为了覆盖手机、汽车、游戏设备等供应链的一个热点。
多数人并不清楚为什么现在这么“缺芯”?但在这股关注芯片的热浪之下,中芯国际这家2000年成立的中国本土最大的芯片厂商,吸引了从未有过的舆论、市场和资本关注,也从过去的幕后推到了前台。
芯片短缺只是某个产业链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的暂时现象,现在有,以前也有,未来也会出现,为什么今天这个芯片问题会被放大?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芯片短缺源自于芯片代加工的产能受限,像台积电、联电、三星包括中芯在内主要的几个芯片代工厂的产能其实是满负荷的,但随着疫情的趋势变动,消费回暖,过去积累的需求集中爆发导致芯片的供应不足;二是手机芯片越来越高端,具备5nm芯片代加工的厂商全球屈指可数,但需求越来越大导致的供求矛盾;三是因为华为被断供引发的“卡脖子”热议,激发了国人对民族产业担忧的情绪。
而中芯国际作为中国少有的具备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自然被民众寄以厚望,中芯国际如果具备台积电的实力,那该多好啊!
只是有个逻辑要理清楚:不是台积电不想为华为生产麒麟高端芯片,而是台积电被美国限制住了,所以现在台积电只得乖乖地为苹果、高通等美国企业服务,产能都被几家美国巨头垄断了,哪有心思生产其它芯片呢?
但是,台积电无论如何发展,也不影响中芯国际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赋予的期望,那么,中芯国际已经发展20年了,还有机会发展成和台积电一样的企业吗?
台积电美股市值截至到2021年3月5日达到了6000亿美元,与阿里巴巴只相差两百多亿市值,而中芯国际A股市值为4580亿元,美股市值仅55亿美元,与台积电相差甚远。
正因为考虑到美股估值过低以及芯片属于中国的战略性产业地位,中芯国际在2019年5月退美回国,成为 “A股科创板+港股” 上市公司。
不可否认的是,台积电从1987年创立,到1997年美国上市,台积电的发展与美国市场的依存密不可分,而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虽然也是中国台湾人,但中芯国际是实实在在的国内本土半导体企业,从企业属性看,中芯国际也不可能成为和台积电一样的企业。
中芯国际的成立和发展是上个世纪末上海浦东发展的一个大手笔,彰显了当年上海浦东开发决策者的深远眼光。
1997年,50岁的留学归国博士江上舟是上海市经委的副主任,他最主要的工作是调研浦东未来的产业方向,通过对全球范围内主要经济体的研究,他的结论是:
集成电路是中国非干不可的工业,上海应该搞这个产业,张江要成为中国的硅谷。
因为江上舟的努力,这个半导体产业的方向定下来了,今天我们想来这个决策是如此地英明。
此时刚好台积电为了对抗竞争对手联电,在2000年把张汝京创立的台湾世大半导体给收购了,张汝京不甘心,就在此时,上海浦东要发展半导体,这正是张汝京的长项,心怀报国之心的张汝京于是带领一部分工程师到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
可以说,当年上海浦东的前瞻性半导体产业发展思路与张汝京的理想抱负不约而合,开启了中国半导体代工产业的新发展空间。
张汝京和张忠谋一样,都有在美国德州仪器的工作经历,然后张汝今在台湾也自建代工厂,具备丰富的代工管理和晶圆代工、DRAM芯片生产经验,同时也在半导体行业拥有广泛的人脉网络。
张汝京的半导体行业优势加速了中芯国际的发展,仅仅四年多时间,公司在美港上市,成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上海浦东张江的半导体产业发展,现在已经有200多家企业从事晶圆制造、芯片设计等半导体相关的研究和生产,可谓是中国的“硅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年中芯国际成为点亮中国半导体代工发展的星火,为今天我们解决芯片问题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中芯国际尽管实力不如台积电,但无疑其存在对于中国半导体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超过了其它任何层面,非台积电可比,也无需和台积电比较,中芯国际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价值和台积电完全不一样。
不过,在2009年11月,张汝京从中芯国际离职,据说是受到台积电指控中芯国际侵犯专利事件影响,但是张汝京仍然在为国内的半导体行业进行探索,相继成立两家公司分别着力于半导体硅片生产和芯片整合元件制造。
中芯国际并没有因为张汝京的离职而减速,张汝京也并没有因为离开而放弃半导体,只是张汝京此人必将在中芯国际的发展历史打上深深的烙印。
那么,中芯国际相比台积电缺的是什么呢?不缺市场和人才,不缺政策和资金,缺的是供应链,高精度光刻机一直是制约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关键,没有5nm工艺光刻机就无法生产高端的5nm芯片,而台积电就没有这个阻碍,可以轻松地从ASML进口高精度光刻机。
可喜的是,近日中芯国际宣布,公司与荷兰光刻机制造商ASML签订了采购协议,随着高精度光刻机在未来不断引进,势必提升中芯国际制造高端芯片的能力,也会推动整个半导体产业发展,同时,国产光刻机的不断攻关成功也会带来利好消息。
中芯国际的20年,走出了自我的发展道路,能否成为台积电其实不重要,我们也许需要一个具备台积电生产能力相当甚至超过的中芯国际,但更需要的是一个完全本土化的芯片巨头,在未来实现技术自主、产能自主和品牌自主。
“卡脖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摆脱之道,被卡住脖子而挣扎窒息,中芯国际能否成为未来解决芯片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标签: 中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