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以下简称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佳东和研究员刘超等人开展合作,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光谱数据和盖亚空间望远镜(Gaia)数据,测量了约30万颗M型矮星的恒星参数。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增刊》。
据悉,M矮星是一类颜色偏红的小质量恒星,质量仅为太阳的0.1~0.6倍,光度大多数不足太阳的1/10,温度也比太阳温度低(约3000~4000K)。
“这类恒星身材微小,发出的星光也非常暗弱,人们对这类恒星的观测和研究不是很透彻。”刘超告诉《中国科学报》,“由于M矮星生命超过宇宙年龄,可以体现大部分年龄的星族特征,是非常重要的星族研究样本,所以M矮星是研究恒星物理以及星系演化的活化石。除此之外,这类恒星也是搜寻系外宜居行星的主力恒星类型。”
目前学术界对银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类小质量恒星的数量约占银河系恒星总数的70%,数量非常庞大。刘超表示:“通过研究这些小质量恒星的质量分布(初始质量函数,IMF)这个天体物理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以及恒星的IMF是否随着环境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恒星形成和星系演化等问题,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观测不到的星系中到底存在多少无法看见的小质量暗弱天体。”
该项研究工作使用APOGEE巡天项目的恒星参数星表和BT-Settl恒星大气模型,采用国家天文台博士章博和刘超等人提出的SLAM算法,精确测量了约30万颗M矮星的有效温度和金属丰度。
“我们与其他不同巡天项目的恒星参数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金属丰度的准确度也在疏散星团、宽距双星样本中得到了非常好的验证。”刘超说,该工作提供了迄今最大的M矮星参数星表,为研究银河系及多星族的演化、系外行星的搜索以及初始质量函数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大样本。
“获取大样本M矮星的参数信息很有意义,该星表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有用。”论文审稿人给予高度评价。
标签: 活化石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