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手机,即可实现智能监管;二维码扫一扫,农产品溯源信息一目了然;轻点鼠标,亿万订单通过网络成交……近几年,襄阳市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建好平台,打造智慧农业
为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襄阳市超前谋划,在2013年就投资近300万元,建成襄阳市智能农业示范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采取“1+9”模式,将智能大田生产、智能温棚、智能渔业、智能粮食仓储等9大实用技术进行集中示范、展示。
通过生产标准化,襄阳市着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全面推行精量播种、精准施肥施药、北斗精准作业等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使得全程机械化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88%以上,实现良种、良法、良机、良地配套,亩均节种10%、节肥15%、节药20%,节本增效100元。
2016年,襄阳市农业基础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开始进行,意味着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开始由智能向智慧转变,实现基础平台与子系统数据共享、互融互通。
在畜牧信息化方面,2017年,襄阳市畜牧业“动检通”检疫出证系统在南漳县试点。2018年,襄阳畜牧大数据平台建成,实现了对整个畜牧兽医行业的智能监管。全市400万余头生猪、30万余头牛、近百万只羊、3000万余只家禽被纳入系统,构建起了从养殖环节到屠宰环节全链条的信息化监管系统,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堵住了“隔山开证”、生猪偷运等漏洞,倒逼养殖户、兽医、动监人员各负其责。
借助智慧农业技术,襄阳市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小麦高产潜力攻关田实打产量为606.4公斤/亩,刷新了湖北省小麦单产纪录;全市粮食作物绿色防控面积达280万亩;植保无人机达到300台,日作业能力5万亩;全市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369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5%以上,有机肥施用面积达269万亩。
运用数据,促进产业发展
近年来,襄阳市在持续推动粮油产业和现代畜牧业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大力运用数据技术,突破性发展“稻虾共作”、襄茶扩能提质、有机农业、农产品加工、襄阳牛肉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七大产业,形成了优质高效的特色产业发展架构,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产品漂洋过海。我市突出“有机谷+互联网+数据”的建设理念,“三品一标”认证数达371个,其中有机产品166个、地理标志商标43件,有机产业基地规模达到万亩。
襄阳是茶叶主产区之一,曾存在品牌不响、产业不强的问题。襄阳市根据品牌数据比对,最终确定“襄阳高香茶”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围绕“振兴高香绿茶、提升红茶、发展黑茶,向深加工综合利用延伸”的发展思路,培育壮大茶叶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襄阳高香茶”入选100个具有代表性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品牌价值超过10亿元。今年7月20日,欧盟理事会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襄阳高香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保护名录。今年,襄阳市春茶产量16150吨,比上年增加1650吨,茶叶产值28.98亿元,比上年增加4.33亿元。
今年受疫情冲击,部分农业企业却借助电商平台实现腾飞,襄州区的锅巴日发万单,比5年前翻了几倍。目前,襄阳锅巴企业已达30余家,年通过电商实现销售额40亿元以上,年转化各类粮食1亿多公斤。
凝聚合力,助推“三农”发展
除了襄阳市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外,其他部门也相互配合,共建数字航线,联动发展“三农”事业。
农业银行襄阳分行和市农业农村局共同在南漳县启动“农监通”试点工作,搭建了襄阳智慧畜牧监管平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农村产业金融服务平台Ⅰ期、农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并启动襄阳市智慧“三农”大数据天网建设。我市打造融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农产品加工、有机产品认证、第三方检测、电子商务、质量监管、互联网金融于一体的智慧农业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资监管和农业执法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亮点,打造襄阳农业新名片。
市供销社探索“互联网+供销社”新路径,以电商平台、农产品市场为载体,充分发挥全市供销系统13个专业市场的辐射带动能力,在农产品批发交易、加工冷藏、仓储配送、展示展销、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上发力,重塑供销社为农服务优势。
交通运输部门的智慧物流项目可实现农产品全球运送、精准跟踪。智能工厂的履带式智能机器人轻松爬上5级台阶、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在田野中平稳行驶……部分产品填补了襄阳市乃至全省农机高端智能制造领域空白,成为业内标杆产品。
数字科技,正在襄阳的大地上描绘着一幅幅丰收画卷。
标签: 农业农村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