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市场迎来爆发 市场需求旺盛

2022-01-17 08:00:39

AI芯片市场已经迎来爆发,2022年才过去半个月,该行业已经发生多起融资事件,足见资本对于这个领域有多看重。作为一个高精尖的技术领域,AI芯片可应用于企业云端、个人终端的无数场景中,然而,尽管市场需求旺盛,不少AI芯片企业却深陷亏损泥潭。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因为芯片研发本身具有研发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适用AI芯片的商业模式很多都还在创新探索阶段。

资本的宠儿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这半个月AI芯片企业的融资多在亿元及以上规模。

比如,上海深聪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完成的上亿元A轮融资,雅迪科技集团、珠海大横琴集团、元禾控股、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基金及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参投。

近期完成融资的还有墨芯人工智能,该公司日前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基石资本、大湾区共同家园发展基金领投,同威资本、华盛资本及深圳天使母基金跟投,融资主要用于首颗芯片量产以及稀疏化生态系统的拓展等。华兴资本担任本轮独家FA。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AI芯片行业也成为资本青睐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超10家AI大算力芯片企业完成超15轮的融资,单是上半年,地平线就完成了从C2到C7共6轮融资,透露的投资额显示超25.5亿美元,2021年12月完成融资的四家公司的融资金额均在1亿元以上。

企业在融资的同时,也研发出了越来越多的AI芯片产品。1月11日,海信正式发布中国首颗全自研8K AI画质芯片,这是海信5代画质芯片,代表了国内单颗画质芯片的最高处理能力。该芯片首次实现了从4K到8K的跨越式发展,通过配备具有“深度神经网络”技术的人工智能,实现高精度的图像处理,支持3300+万像素的精确重构。目前海信8K AI画质芯片已经用于整机,今年将全面覆盖海信、东芝两大品牌在内的多系列显示产品。

据悉,墨芯人工智能的首颗芯片云端AI芯片英腾处理器ANTOUM也将于2022年初推出。ANTOUM可以支持高达32X稀疏率,是目前业界最高且唯一,相比于目前的行业旗舰产品,英腾处理器(ANTOUM)能效比提高了1个数量级,单卡算力提高了5-10倍,同时它支持目前市场主流的开发框架及广泛的AI算子库和模型,可编译通过的神经网络模型超200个。

商业落地难

AI芯片也被称为AI加速器或计算卡,即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大量计算任务的模块(其他非计算任务仍由CPU负责)。当前,AI芯片主要分为GPU 、FPGA 、ASIC。

在物联网正在迅速发展的今天,从云端到网络再到边缘侧,市场对于AI芯片的需求日益增长。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约为101亿美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商业化应用将加速?落地,2020-2025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2.1%。

因此,自主做AI芯片的终端厂商以及创业专做AI芯片的企业越来越多。然而,这个行业却普遍承受着亏损的煎熬,即便是被称为“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纪也没逃过这个魔咒。

寒武纪公布的2021年三季度业绩公告显示,三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8455万元,同比增长20.22%,亏损2.38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寒武纪实现营收2.22亿元,亏损6.29亿元。地平线公布的2021年半年度报告也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802万元,同比下滑15.42%,亏损194.4万元。

关于亏损原因,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寒武纪、地平线等芯片公司,截至发稿,对方未给出回复。不过,寒武纪曾在财报中指出,亏损主要系为进一步推进“云边端”产业布局,扩大产品线,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所致,并表示智能芯片研发需要大量开支,未来一段时间,将存在持续亏损并面临潜在风险,尤其是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

在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看来,AI芯片企业现阶段的亏损非常正常,一方面,芯片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投入行业,研发成本非常高,光是每次的流片可能就需要花费好几千万元,而且流片的失败率很高。“AI专用芯片一般都是面向特定应用需求而定制,一旦流片,功能就无法更改,因此需要有量的保证,这对一些还处于发展早期的芯片企业来说有很大的挑战。”产业观察家丁少将说。

另一方面,王超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产品研发出来后,不会很快就被市场接纳,应用场景也不是很成熟,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其实现在很多行业都离不开芯片的加持,比如自动驾驶、智能手机、智能家居、云计算等。然而,普及程度不同代表应用的广泛度也不同,像人手一部或几部的智能手机行业完全不缺芯片的应用,而无人驾驶还处于探索阶段,只要场景不落地,相关芯片的应用就只能停留在试验阶段”。

当然,即便当下的盈利存在困难,AI芯片产业仍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就指出,“我国在消费电子领域已经做到了全球规模最大,但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仍然是芯片,产业配套芯片依然需要大量进口,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升级和高端产品的普及”。

(北京商报记者 石飞月)

标签: 市场需求 技术领域 商业模式 创新探索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