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乡村教育是“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农”领域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民生短板,不少关心乡村教育的代表委员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贺颖春呼吁,希望每个乡村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贺颖春的呼吁是代表委员们的共同心声。为助力进一步办好乡村教育,两会上他们围绕优化乡村学校布局、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积极建言献策。
统筹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持续增加办学经费投入
近些年,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大批村民进城务工,子女随迁导致农村和乡镇生源减少,学生向县城集中。由此,相比城镇学校的“大班额”,一些乡村学校存在“超编缺人”现象。
“我所在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因为地广人稀,全县16所学校,百人及百人以下的就有14所。”贺颖春介绍,由于学校规模小,公用经费相对较少,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乡村弱、城镇挤”,这样的现象在中西部乡村并不鲜见。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在统筹规划布局上,存在与城乡人口不相匹配的问题。“希望根据不同乡村类型,进行学校布局规划,最大程度保障学生能就近享有高质量教育。”贺颖春建议,要强化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改善低收入地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改善乡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离不开经费投入。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原副厅长韩平看来,目前乡村教育总体经费投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乡村学校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校园环境、学校文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受到影响,很难达到与城市同等的水平。
为此,他呼吁增强乡村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投入效益,“可以在经费投入、政策倾斜、资源配给等方面全方位扶持乡村教育,努力提高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配置水平与投入效益。”
破解难招难留难提升,加快补上乡村教师队伍短板
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代表委员们认为,目前乡村教师难招难留难提升的困境,还需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进一步攻克,真正打造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
“不补齐师资短板,振兴乡村教育只能是空口白话。”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直言。
针对师资这个乡村教育的短板,她建议,一是建立统一规范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到农村任教;二是加大城乡学校“精细化”帮扶力度,向乡村学校不断输送优质教育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师范学院院长马宗保建议,实施“偏远地区乡村学校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专项计划”,“实践证明,特岗教师计划等项目在缓解乡村教师紧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马宗保进一步建议,“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这些行之有效的项目,每年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招聘一批本乡本土的优秀毕业生,中央财政加大对特岗教师的工资性补助,延长服务期,拓宽特岗教师后续成长发展通道,解决其后顾之忧。
聚焦教育公平和资源均衡,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努力补齐短板,特别是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和将来就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建议,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到上幼儿园、中小学和大学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设计,“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流入地就学的孩子们应该与当地孩子享有同等的待遇,高中阶段只要符合一定年限也要提供相同的升大学的机会。”
留在乡村的孩子也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享受均衡的教育机会。代表委员们提出,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打通农村教育信息化“卡点”,让乡村享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关注乡村英语教学。他建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国内外优质英语教学资源,消除地域教学资源与教学水平的差异,同时加强小学英语课堂互动体验,提高乡村孩子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建议,“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建设经费保障,明确资金分担办法,形成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模式。
“要利用教育资源平台,把最好的教案、最好的网课、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免费提供给薄弱地区、农村地区,让所有师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李和平呼吁。
标签: 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