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开始前举行“代表通道”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精益求精……在这场40分钟的“代表通道”中,他们分享了一个个奋斗者在新时代书写的动人故事。
为抗疫做出贡献的都是最可爱的人
“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首先亮相。他回忆起了2020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抗疫之战。
去年,张伯礼在武汉疫情最前线奋战,与新冠病毒赛跑。
张伯礼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广大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千方百计抢救每一个患者。“我感触比较深的,是我们广大年轻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在抗疫中的表现。”这批年轻人,占到了医务人员队伍的70%。
张伯礼坦言,他也曾一度担心,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在关键时刻,这些孩子能不能顶得住。但是,他看到他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扛住这场抗疫的“大考”。
在张伯礼看来,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全国广大老百姓。他们信任党中央,有自觉的执行力和奉献精神。”张伯礼讲了两个小故事。
刚到武汉的第一天,去接他的,是一辆私家车。司机是一个30多岁的企业家,来自黑龙江,自己驾车到武汉,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
“你这油钱谁出啊?”张伯礼问道。
“我自费。”司机说。
到了医院,张伯礼向他表示感谢。司机说:“我们彼此彼此,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到了武汉,张伯礼要用中药治疗病人,需要大批中药。于是,他向一个中药企业负责人打电话求援,这次他不仅需要人家帮忙,要求还很苛刻。
“每天要煎几万副中药,药不能断;需要至少供应几个月;煎好了,要送到隔离点、方舱和定点医院。而且,我们还没有钱,谁能付这个钱,什么时候付,也不知道……”张伯礼说。
“企业负责人听到后,毫不犹豫地说:‘你别说了,我都答应,为了救命,都可以’。”忆及往事,张伯礼哽咽了。
农民工转型成长为“大国工匠”
“95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管理员邹彬,是来自建筑行业的基层代表,20岁便代表中国建筑工人在巴西获得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砌筑项目上零的突破。
“我想到第一次在工地上学砌墙的时候,只要觉得不美观就推倒重砌,引来工友笑话。现在想来,那就是我对‘工匠精神’的最初认识。”邹彬说起自己参加大赛的感受。
“我读书少,对几何等知识理解有限,但为国出征,吃再多苦也不怕!”邹彬觉得,参加世界大赛和做好本职工作一样,要有十足的耐心追求极致,要有十足的韧性接受挑战。
今年两会,邹彬带来一份议案,建议推动农民工向新型产业技术工人转型,干一行、爱一行,成长为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
如何才能让“大国工匠”为“中国制造”保驾护航?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红旗工厂技术处外网维修工人齐嵩宇认为,要发扬“工匠精神”,把细节做到极致。
齐嵩宇介绍,中国一汽为了实现汽车的节能、安全、环保,应用了车身轻量化技术,成功研发了全铝合金附着件,单件减轻了40%,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成功应用在红旗汽车的生产线上。
“技术创新无大小,只要有突破,就可以推动技术和产品质量提升。”齐嵩宇说,比如,汽车的车身由几千个零件焊接而成,但是电子压力焊在里面占比96%,而且这一工艺的漏焊和开焊问题是困扰全球汽车行业的重大技术难题。
他经过三千多次试验,最终完成了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解决了漏焊和开焊带来的烦恼,填补了这一领域的国际空白,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设备运行的稳定性直接关乎产品质量,而且这是设备维修领域的世界性难题。齐嵩宇带领团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成功研发了电力拖动机构远程监控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监控。
2004年以来,齐嵩宇一共有33项发明专利,获得了28项国家科技创新奖,被誉为“生产线上的发明家”。
“因为国家的强大,才使我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齐嵩宇激动地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2015年,他被聘为吉林省长白山技能名师,每年带二百多名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工匠而努力着。齐嵩宇说,希望国家出台更多的政策,为我们开拓更大的创新舞台。
标签: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