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和“空气”改变 制造周期缩短至一个月

2021-05-27 11:27:57

200个院士专家团队的310余项成果来到上海,出现在近日开馆的院士成果展示馆。

“看好以上海市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尤其是这里为成果转化所营造的良好环境和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团队带来了“3D打印成果”。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卢秉恒说:“哪儿‘土壤’和‘空气’好,就去哪儿!”

院士专家喜闻乐见

院士成果展示馆分为战略咨询研究、人工智能技术与装备、生物医药技术与装备、新材料技术与装备、新能源技术与装备、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生态与环保技术与装备七大展区。成果展示馆首期共有200个团队共310余项成果参展,包括咨询成果110多项、科技成果204项。其中,首创首发的科技成果95项,正在投入产业化的达88项。

在院士成果展示馆开馆同期,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揭牌成立。

在卢秉恒看来,院士专家专注于在某一领域攻关,在成果转化方面的时间、精力以及经验都不足,平台有利于各方找到各自的对接点。

《中国科学报》了解到,近年来,上海坚持以建设全球技术转移枢纽为目标,从成果供给端、企业需求端、平台服务端“三端”发力,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根据《2020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20年上海新增技术转移机构143家,较上年增长18.2%;促成各类技术转移项目3035项,较上年增长63.97%。

去年10月,上海技术交易所开市,该交易所辐射长三角地区和全国技术交易市场,放眼全球,紧扣技术交易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着力引导成果、企业、机构、资本、政策五大要素资源进场交易。

截至2020年底,上海技术交易所已累计汇聚高校科研院所20家,各类交易服务机构30家,包括央企、国企、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60家,意向进场科技成果5000余项,意向交易金额超15亿元;1400项科技成果实现挂牌,完成4.29亿元交易鉴证。

大批成果亟待转化

由于大型装备运输困难等原因,此次成果展上卢秉恒团队只带来了五轴联动增减材复合制造设备样机、增减材复合制造机匣增减复合制造诱导轮等设备零件,但这也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多年来,卢秉恒担任主任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积累了大批成果,亟待转化。

正是由于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的好“土壤”和好环境,2019年,由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公司、上海理工大学等参与筹建的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上海航空创新中心在上海揭牌。该中心引进卢秉恒团队,旨在将集成增材制造的创新研究成果应用于航空产业,形成航空产业发展智库支撑和技术输出。

卢秉恒团队的3D打印技术还可以用于汽车的开发,使汽车原有的2万多个零件变成40多个零件,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将汽车验证时间缩短至1~2年。

院士成果展示馆所在的上海市嘉定区正全力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当地相关部门正与我们团队对接,希望相关成果来这里转化。”卢秉恒说。

卢秉恒认为,3D打印已经完成从概念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例如,该团队利用电弧熔丝增减材一体化制造技术,制造完成了首件10米级高强铝合金重型运载火箭连接环样件;同时,该技术使制造工艺大为简化、成本大幅降低,制造周期缩短至一个月。

“在科研上,不要国外做什么就跟着模仿,一定要考虑我国的实际需求。”卢秉恒表示,他们将继续在3D+航空航天、3D+新能源、3D+精准医疗等3D+领域攻关。

标签: “土壤” “空气”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