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看,我们国家的癌症治疗情况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但距离发达国家的五年生存率还有一些差距。从肿瘤的诊疗管理来说,质量控制是促进肿瘤单病种以至各种癌症规范化诊疗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近日,在全国肿瘤规范化诊疗工作会议暨肿瘤多学科诊治及转化研究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指出,提升肿瘤诊疗的同质化和均质化才能最大限度让肿瘤患者获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肿瘤规范化诊治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人们对肿瘤的正确认识愈加深刻,对肿瘤的科学预防也愈加重视。目前,我国肿瘤诊治逐步进入规范化、个体化和精准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新时代,在创新技术、转化研究、原创研究等诸多方面成绩斐然。
据悉,国家癌症中心早在2013年就在卫健委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大力推行肿瘤单病种质量控制以及各种癌症的规范化诊疗行为。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临床监测网已对 1400 多家大型公立医院的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进行了监测。
赫捷表示,肿瘤单病种质量控制是一项迫切且必须要做的工作。为此,在此次大会上,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确定了肺癌、肝癌、食管癌、宫颈癌、卵巢癌 5 个质控专家委员会名单。截至目前,我国共成立了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在内的7个国家级肿瘤质控专家委员会。
“接下来,我们将从提升质控管理水平、开展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落实肿瘤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方案等方面发力,进一步规范各级医疗机构诊疗活动,全面提高我国肿瘤诊疗水平。”赫捷说,全国肿瘤单病种质控工作启动标志着我国肿瘤单病种质控工作由单癌种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新阶段。
随后的院士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宋尔卫,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马丁分别以肝癌外科治疗技术及策略进展、肿瘤生态学与微环境、精准肿瘤学新实践、中国宫颈癌防治策略的思考为题进行了报告。
谈到在肿瘤治疗的指南与共识背景下如何个体化治疗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王志杰告诉《中国科学报》,指南和共识主要是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制定,目的是让肿瘤诊治规范化。但指南与共识不能覆盖患者诊治的所有阶段。因此,对于未写入指南,但有较好临床研究证据的治疗方案也可以作为参考。癌症患者个体化差异明显,在某些情况下需要结合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诊治方案,需要在指南的框架下进行个体化诊治。
王志杰以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为例谈到,ⅠA/ⅠB NSCLC以及ⅡA/ⅡB NSCLC适宜手术者建议采用手术+/-辅助化疗,不适宜手术者则采用放疗+/-化疗,而针对可手术ⅢA或ⅢB(T3N2M0)期原发性NSCLC,推荐采用手术+/-围手术期化疗/放疗/靶向治疗。
“随着靶向治疗、新辅助治疗、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等在肿瘤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临床医生已经有了更多选择。”王志杰认为,临床医生仍需要根据患者远期生存获益、循证医学证据及药物可及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为患者寻找精准、全面的治疗策略。
立足大数据时代,如何发挥大数据在肺癌诊治的作用?对此,王志杰表示,应该将大数据分为微观层面的患者个体大数据、宏观层面的患者群体流行病数据以及真实世界的大数据。“我们应加快将这三类大数据互联互通,为患者精准诊疗、高危人群筛查、国家卫生政策制定等提供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标签: 肿瘤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