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大脑”联手“破题”临床、基础研究需紧密结合

2021-08-17 09:42:31

近日,香山科学会议第S62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战略”。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与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共同发起,39位院士出席,以科学的视角探索健康中国的破题之道。

临床、基础研究需紧密结合

当前,精准医学、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组织工程、干细胞、基因组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逐步提高,如何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推向应用,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促进生物学与医学之间的合作,以及加强临床研究必不可少。”此次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在主旨报告中表示,“以新药研制为例,除了新靶标的发现,临床研究或者转化研究发挥着关键作用。”

这就需要作为“供给方”的基础科学研究者与作为“需求方”的临床医生同时“向前一步”。

作为基础科学研究者,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学敏呼吁要重视“细胞医学”,即通过细胞修复、细胞改造、细胞调控等手段实现疾病治疗的医学科学。“细胞医学既是细胞生物学今后发展的方向之一,也是医学发展赖以进步的动力。”张学敏总结。

作为临床医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带领团队围绕糖尿病诊治,基于真实调查数据,提出以维持能量稳态保障健康的思路。“如果能够维持能量的稳态健康就可以减少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宁光认为,“能量代谢组学”研究将大有可为。

在心血管病诊治领域,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带领的团队则基于立足整个血管系统的“泛血管医学”理论,逐步从理念走向实践。“需要引入新技术进行多模态、多维度的评估。”葛均波期待,“泛血管”疾病得到良好管理。

用好大数据

“医院的‘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不同医院检查结果互不相认的问题不仅困扰着患者,长期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对此也深有体会,“医疗数据和信息共享,事关我国医疗成本降低以及临床治疗效率的提高”。

“将来,我希望跟复诊的病人说,你不一定每次都要从外地千里迢迢赶到我这里来,可以把检查单发过来,我们一样可以给出治疗方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期待,“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有望颠覆医院为中心的诊治模式。

如何用好、管好大数据,是与会院士专家热议的问题之一。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指出当前存在的3个重要问题:“一是在解析和挖掘方面缺乏原创性的理论、方法及工具。二是对大数据的利用率较低。第三,数据标准和规范仍然缺乏。”

“智慧医疗”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抓手。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在会议报告中介绍:“‘智慧医疗’可以定义为一个生态体系,其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核心技术集成应用,并融入健康医疗实践中,实现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的系统优化,达成对全人群、全生涯和全维度的全域照护,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经济的医疗。”

发力原创新药

重大疾病治疗存在“刚需”,原创新药研发面临机遇与挑战。

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在会议报告中给出一组数据,目前平均上市一个新药需要花费20亿美元,进入临床试验后10种候选药物才能成功1个。“我国新药研发仍然缺乏原创的新技术。”丁健表示,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原创新药研发生态发生了变化,“10年前中国的药企研发投入只占其销售额的1%~2%,如今最高可以提高到7%,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与会专家认为,努力挖掘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我国发力原创新药的途径之一。会议执行主席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会议报告中以新冠肺炎治疗为例,介绍了中医药的创新思路。“西医关注病毒,中医关注症状。”张伯礼介绍,对于新冠肺炎,中医给出了“三药三方”的方案并证实有效。

近年来,张伯礼带领团队开展“组分中药”攻关。“把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出来以后,明确每种组分到底起什么作用,再进行重新配伍,研制现代中药,能够基本清楚药效和物质。”他表示,基于组分的现代中药研制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实现传统中药升级换代的科学路径。

与会院士专家一致认为,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未来,希望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能建立长期的学术讨论机制,充分发挥两院国家高端智库职能,为不断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裴钢指出。

标签: 联手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