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要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3-03-14 09:32:43

【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代表委员之声】


(相关资料图)

辽宁沈阳新北燃气有限公司售后服务部售后服务班长李驰代表

加快构建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天然气是一种高效、清洁、便捷的能源,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也将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天然气勘探开采技术越发先进,除了传统油气田以外,页岩气产量也稳步提升。然而,随着城镇化加速和“煤改气”推进,居民用气需求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受国际形势影响,天然气供应持续偏紧,因此,提高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加大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持续推进天然气勘探和开采技术提升创新,继续加大对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供应的可靠性、灵活性。同时,构建完善能源储备体系,尤其是提升城市的天然气储备能力,加大力度建设供应城市的储气设施,充分发挥天然气储备的调峰能力,有效应对上游天然气价格波动风险,保障民生用气安全。此外,持续优化完善天然气的利用方向,充分发挥天然气的清洁高效优势,进一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能源需求,助力“双碳”目标稳步实现。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委员

加强湿地保护提升固碳能力

利用生态系统固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其他减排技术相比,具有低成本实现碳汇大规模增加的优势。而湿地在稳定全球气候和减缓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部分湿地类型具有较高的碳吸存能力,是一种高效的碳汇,例如泥炭沼泽、红树林湿地、盐沼和海草床等。

国际上普遍认为,对退化湿地的保护修复是提升湿地碳汇最具潜力的途径。因此,建议重点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技术的研发和相关标准的制定,包括湿地碳汇的界定、湿地碳收支计算方法和碳汇监测技术等;二是加强湿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的研发,从湿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耦合机制出发,开展降氮固碳功能提升技术的研究;三是加强退化湿地,尤其是泥炭沼泽、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等高碳汇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在确保高碳汇湿地面积不减少的同时,提升湿地的固碳能力;四是在提高湿地碳汇的同时,兼顾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游憩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实现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功能的发挥。

河北邯郸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主任杨保新代表

加大农业减排固碳技术研发力度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农业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减排固碳,即减少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稳定并提升固碳能力。然而,目前农业农村“双碳”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现有相关技术力量和技术成果支撑力不足、集成创新研究不够等。

在农业减排固碳方面,建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围绕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等方面,加强农业先进减排固碳技术研发,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模式,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农业。例如,优化稻田水分灌溉管理,降低稻田甲烷排放;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减少畜禽粪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着力创新农膜等农业生产残留物的回收技术;提高农业机械电力化水平以减少燃料的使用,科学发展棉花生产以减少化纤使用量等,促进现代农业减排作用更好实现。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毅代表

统筹兼顾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为此,要深入学习、形成共识,正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内涵、目标及路径,制定长期的行动计划、制度规则及动态调控机制,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与协作水平。

需要强调的是,促增长和“双碳”目标是一致的,加快向碳排放总量“双控”制度过渡,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应统筹兼顾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采取各种组合式政策,改革开放创新并举。同时,在未来全球可持续供应链建设、安全和韧性方面,做更多研究和布局,促进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社科研究及商业开发在内的多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

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委员

稳步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心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我国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近十年我国以风能、光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爆发式增长,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发明显。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看天吃饭”的特点,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仍面临巨大压力,同时传统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不足也日益凸显,给加快能源转型带来诸多挑战。

建议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提高能源系统应对气候风险能力方面,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评估和预报能力,提高能源气候安全早期预警能力。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新能源和负荷功率预测精准度,从源头上消除预测偏差。加强电网调度机构与发电企业在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方面的衔接协同。同时,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张蕾、崔兴毅,见习记者陈坚采访整理)

标签: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