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日举行的百人会上,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多次被演讲嘉宾提及,尤其是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燃料电池汽车大放光彩。今天的成果不是突然出现,在此之前业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氢能汽车蓝皮书》记录了车用氢能产业的发展历程,最近2021年《氢能汽车蓝皮书》(中国车用氢能产业发展报告)正式对外发布。
政策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2020年以来,在国家“十四五”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外商投资目录等多个国家重要的政策文件中,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都列入其中。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氢能被列为未来产业,定位被提到新的高度。
2020年9月,根据产业发展新形势,为了推动我国人造电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 明确提出将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以奖代补”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
政策出台后,我国迅速形成了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上海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三大示范城市群预计4年内燃料电池汽车超过2.5万辆,新建加氢站350余座。
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地方政策积极跟进,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截止到2021年8月底,北京、上海、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发布了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划。从各地发布的政策类型来看,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增多,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着力解决。氢汽车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和障碍。
核心零部件进步明显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建设汽车强国。在传统汽车领域,我国汽车产业对核心技术的把控比较弱,在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上,这种现象有所减弱,整个产业界对核心关键零部件都提出了创新要求。目前我国车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如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电堆、双极板等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
在质子交换膜方面,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具备了全氟磺酸膜的规模化自主生产能力,东岳DMR 100系列膜已经商业化。在催化剂方面国内涌现出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企业,比如上海济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20%Pt/C、50%Pt/C、60%Pt/C等多款产品你好。你好,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SEC系列催化剂。在催化剂方面,国内80%依赖进口,他们的产品为实现国产替代创造了条件。
另外在气体扩散层、膜电极、双极板等核心关键零部件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鸿基创能的膜电极产能已经达到250万片,良品率达到99.8%。经测试性能良好,单车运行里程已经超过6万公里。
近年来,我国燃料电池电堆的能量密度不断攀升。氢能股份生产的电堆额定功率达到165Kw,多家企业生产的电梯超过140Kw。在冷启动方面也表现比较优越,最低能达到零下39度。
系统技术逐渐成熟
我国燃料电池系统技术逐渐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额定输出功率明显提高,并不断向大功率方向突破。二是系统集成度明显提升,三是系统控制策略得到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亿华通、上海重塑、捷氢科技等国内主要的系统供应商经推出了额定功率大于100Kw的燃料电池系统产品,最高输出功率超过130Kw,他们推出的产品能够满足城际客车、49吨重载卡车、31吨自卸车、轨道交通等不同重载应用场景的需求。潍柴动力推出的120Kw燃料电池系统,质量比功率在560W/kg以上,寿命超过30000h。
为了提高燃料电池系统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主要系统厂家的集成思路由早期的简单粗放式集成向高密度一体化集成的方向转变。具体表现为:采用可进行能量回收的膨胀涡轮离心机替代早期的罗茨/双螺杆空压机以及优化电堆水管理策略,降低加湿要求等手段简化空气子系统。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产品体积比功率超过400W/L,质量比功率达到或超过500W/Kg,最高转化效率超过60%。
国内主要系统集成商研发的新技术解决了关机残余水导致结冰的问题,解决了采用石墨双极板燃料电池电堆的燃料电池系统低温启动困难的问题,实现零下30度无辅助启动。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我国燃料电池自主化产品性能得到了迅速提升,近年来他们的产品投入示范运营都做出了良好的表现。
在可喜的成绩面前,蓝皮书也提出了需要考虑的4个方面。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国产,二是加强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实现强强联合,三是强化储氢、运氢、加氢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综合实力。四是完善产业政策,保障燃料电池产业稳步发展。
2021年《氢能汽车蓝皮书》以“碳中和目标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为年度主题,对国内外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度研判,全书涵盖总报告、专家视点篇、产业篇、政策篇、应用篇、区域篇、碳中和篇和国际篇共计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包含产业政策新突破、技术进步新方向、标准法规新动态、示范应用新进展、碳减排效益、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车用氢能供给体系低碳化等热点话题。(记者:万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