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慎终追远,为了更好地前行

2022-04-05 20:33:11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更在时代发展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对先人的追思、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弘扬优秀家风的美好期待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这是一个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日子。相比往昔,今年的清明或许会有些“冷清”。疫情之下,有的人身处异地不便返乡,有的人坚守疫情防控岗位,有的人在遵守规定隔离观察,他们无法到现场祭扫亲人的坟茔,难以亲身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人们每天看着“本土新增×+×”的新闻推送,都能感受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于是居家祭奠、“云祭祀”等就成了清明的新“打开方式”。

虽然形式变了、地点换了,但牵挂还在、想念不减。时代的变革不会割裂情感的延续,技术的革新也不会消减网络背后的人性关怀。传统节日之所以有绵延千载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恰恰是因为其文化基因能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承方式。但无论传承方式怎么变化,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始终如一。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对先人的追思、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弘扬优秀家风的美好期待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更在时代发展中被赋予新的内涵。于己而言,点下鼠标献一束鲜花、点支蜡烛留一个祝福,先辈就不再是族谱上模糊的名字,而是一个家族前后相续的支点;于国而讲,回望来时的路,忆起英雄的人、重提英雄的事,先烈就不只是书上泛黄的相片,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今的源头。每一个安享今日幸福生活的人都应深知,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是前辈们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

当然,每一位矢志于民族复兴大业的奋斗者也都懂得,拼搏进取、不停奔跑的内在动力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英雄用实际行动铸就的精神丰碑。从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到志愿军“新兴里战斗模范连”;从攻坚“卡脖子”难题的科研工作者,到坚守疫情防控一线的“大白”们——英雄辈出的中国,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春中国”,更是一个人民生活越来越红火的“幸福中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正是这种家国一体的意蕴,让国家民族生生不息。如今,我们追思过往的回眸,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让工厂响起“轰鸣声”,景区再现“人流如织”,城市泛起“烟火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支持和努力。

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新的出发。不忘过去,让逝者安息;向阳而行,愿生者安康。(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标签: 慎终追远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