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太空,“感觉良好”乘组凯旋

2022-04-17 11:05:34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奉青玲 王然

春暖花开,北京航天城内生意盎然。时隔数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着陆场再次迎接航天员回家。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下面呼点各号……”4月16日8时08分,北京下达返回搜救任务。道路封控分队、联合搜救分队、搜救回收支援分队、搜救预备分队陆续到达待命点位,准备迎接飞船回家。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屏幕上可以看到,飞船内的3位航天员严阵以待,他们时而调整身姿,时而与地面确认技术状态。

“发动机开机,返回制动开始。”随着大屏幕上闪出的一道耀眼光芒,飞船的速度逐渐减缓,这意味着搭载着3位航天员的返回舱即将驶回地球家园。

“北京,雄鹰报告,空中分队起飞,前往待命空域,报告完毕。”记者从大屏幕上看到,军绿色的直升机如雄鹰展翅翱翔,与土黄色的戈壁交相辉映。

“太空出差”的6个月,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在轨时长的纪录,也同样给中继卫星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连振摄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科技人员正在执行任务。李源龙摄/光明图片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科技人员正在执行任务。李源龙摄/光明图片

“面对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任务越来越密集、保障时间越来越长的实际,我们不断探寻能力提升的方案。”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总体室工程师郑勇辉告诉记者,这6个月里,中心全体科技人员不断见证着神舟十三号乘组在太空刷新中国高度,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他们也深感投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荣与自豪。

“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一声声口令的下达,牵动着现场所有人的心。

紧接着,返回舱进入黑障区,在这个区域,舱体表面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产生的等离子层形成了电磁屏障,天地通信暂时中断。短短几分钟,大厅内的每一个人都屏息紧盯着屏幕。

“返回舱出黑障。”镜头切换到辽阔的东风着陆场,对讲机里传来令人欣喜的消息。飞船正沿着预定轨道,向着陆场飞奔而来。

“返回可真刺激!”信号里传来翟志刚镇定自若的语调,引得飞控大厅现场笑声一片。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主降落伞打开,返回舱抛防热大底,5架直升机开始收拢飞行,地面分队、机动搜救分队前出搜索。雄鹰高飞,猛士驰骋,东风着陆场奏响一曲天地协同的搜救交响乐。

“砰!”9时56分,随着一声巨响,返回舱安全着陆,终于回到了地球的怀抱。与此同时,建立警戒区、便携站架设、舱内无水肼检测有序进行。

“我要准备开舱门了,你们注意安全。”27岁的苏黎明是神舟十三号搜索回收任务的开舱手,年轻的他脸上洋溢着从容和自信。“欢迎回家!”平衡完舱内外气压,苏黎明缓缓拉开舱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着白色航天服依次出舱。

第一个出舱的是航天员翟志刚,他面带笑容,沉稳中透着力量。14年的飞天之路,他将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坚守化作克服种种困难的“燃料”。

第二个出舱的是航天员王亚平,“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她面带笑容,亲切地朝人群挥手。王亚平在空间站的太空授课,在众多学生心中播下了航天梦的种子,如今正在生根发芽。

第三个出舱的是航天员叶光富,他面带笑容,透着满满的自信。他第一次感受浩瀚太空,欣赏美丽星球,饱览祖国大好河山。

他们用长久艰苦的努力,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

“01,感觉良好!”“02,感觉良好!”“03,感觉良好!”听到熟悉的“感觉良好”,大厅内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神舟十三号乘组辛苦了!祝贺你们,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在北京等你们凯旋!北京见!”和风煦煦,温暖的阳光洒在3位航天员的笑脸上,他们倾听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祝愿。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载人飞船任务总体主任设计师李亮激动地说:“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收官之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整个任务堪称完美,此次采用‘快速返回方案’,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试验,保证了航天员在安全舒适的情况下快速回家。能参加此次任务,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此刻,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一切的艰辛付出,都在此刻化成了心中的幸福感和荣誉感。历史会记住这一天。

标签: 感觉良好

关闭
新闻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