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今天(30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我们将通过12万亿像素,带您回顾中国的十年治沙故事。
12万亿像素是什么概念?
(资料图片)
是最新一次荒漠化普查留下的36.6万个监测点。
是每个监测点背后留下的四张照片。
是每张照片背后800万个像素点的总和。
12万亿像素点,洞察着每一寸土地的变化,也记录着科研人员从沙丘到岩壁,历时两年的调查足迹。
通过这些像素,我们将还原出怎样的一段治沙故事?
看到这12万亿像素,让我突然想到了中国沙尘暴频次图。沙尘暴频发的位置和荒漠化监测的点位分布大概一致。
查阅了近20年的《大气环境气象公报》,我发现,从2002到2011年,大大小小的沙尘暴总共出现了72次,其中九成发生在北方。而最近十年,北方的沙尘暴减少了近三分之二。
治沙,很遥远,但沙尘暴从日常生活中淡出真实可感。曾经黄沙漫天、张嘴吃土、纱巾遮面,是春去秋来的日常。
而如今,它们都被封存在了记忆里,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
我试图回到这12万亿像素中找到线索。
梭梭树、柠条在其中频繁出现,这……不是我印象中沙地该有的样子!我找到了10年前的图像:这是十年前的科尔沁沙地,草木稀疏、黄沙遍野。
通过卫星数据,我们得到了这里十年间植被指数的变化:科尔沁沙地的植被指数从0.53上升到了0.63。而与它共同构成中国四大沙地的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和毛乌素沙地,也都“绿肥黄瘦”,在不同程度上“水润”了起来。
在这12万亿像素中,最多出现的是草方格沙障,它们是治沙中最基础的单元。1米乘1米,构成了治沙版图上最基础的像素。像素汇成了绳,连成了片,守护着沙漠中的公路与铁路。前赴后继的治沙人在中国的版图上一丈丈挺进,驯服了狂妄的风沙。
这12万亿像素记录着十年间荒漠化治理的过程,在这张植被指数差值图上,绿色代表覆盖率上升,它们越过了黄河,攀上了高原,穿过了沙地,为中国版图贴上了一块块生机盎然的像素。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李斌 施韶宇 刘佳昕 胡雪琛 孙茜 张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