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近日,甘肃省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女孩手摸盲文深情朗读《黄河颂》的视频走红网络,清亮的嗓音,感情充沛的朗诵打动了许多网友。
张慧玉的动人故事是天水市思政课育人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天水市积极探索由课内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线下到线上的全天候、立体式思政课,助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一十百千”工程 筑牢思政课主阵地
天水市第一中学教师李旭华这两年很忙碌,已在思政课一线深耕30年的她不仅每周带10多节课,作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还承担起了培养本校6名青年教师及天水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6名实习生的担子。同时,她还经常组织开展思政课跨校教研活动,引领青年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交流和问题研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虽然很忙,但是看到年轻的思政课老师们都快速成长起来了,我感到非常充实,也很有意义。”李旭华说。
李旭华的忙碌源自天水市实施的思政教育“一十百千”工程。天水市实施的思政教育“一十百千”工程,即持续讲好“开学第一课”,建强做优10个市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打造研磨100节思政精品课程,推进5000余名思政课教师集体教研。
“思政课的主阵地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我们通过实施‘一十百千’工程,做强基础,建好队伍,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增强思政课的活力和效能。”天水市教育党工委书记、天水市教育局党组书记杨瑞峰说。
截至目前,天水市已建起了10个市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打造精品思政视频课程118节,累计带动培训教师1200余人次。同时,建立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市级思政课学科教研基地6个,思政课学科中心教研组6个。
活用本土资源 打通“最后一公里”
“小学思政课往往是难以打通的‘最后一公里’。面对思维活跃、天真好动的孩子,手段单一的‘灌输式’思政课往往适得其反,容易出现教学‘两张皮’。”天水市教育局局长沈建玲认为,只有让思政课变成看得见的画面、爱参与的活动和能移动的场景,才能在孩子幼小心灵里种下健康成长的种子。
天水市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各类历史古迹1802处,其中已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4个。在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资源方面,天水市各学校处处彰显着智慧:
武山县鸳鸯镇中心小学挖掘红色教育资源,每年举办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纪念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系列活动,以红色歌曲《红军小学》作为校歌,创编《红星闪闪》课间操,开展“红色诗歌”主题队会活动;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中小学搜集整理了县域内民族团结的典型故事,利用晨会、升国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参观革命纪念馆等各种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把思政课的元素渗透到课外和课外;
“一曲好花儿,一节思政课”,张家川县东街小学教师创作了《第一书记是好村官》《舒坦不过的新农村》《剜穷根,党把路领上》等花儿,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
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感受的本土教育资源被天水市中小学用智慧引入思政课堂,让过去枯燥说教式的小学思政课变成了校园内的“香饽饽”,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种子在小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沉浸式体验,让思政课韵味十足
前不久,天水市第一中学麦积校区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为冬奥喝彩,为梦想发声”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体育更能强国,反方观点是科技更能强国。赛场上,双方辩手结合时政热点和专业知识开展辩论,思路清晰,语言犀利,机智敏捷,对决激烈,场外观众也踊跃发言,一场辩论赛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辩手吴思怡赛后激动地告诉记者:“参加辩论让我学会了从正反两方面想问题,也对中国梦、奥运精神有了更透彻更丰满的理解,收获满满。”
利用劳动教育大课堂打造沉浸体验式思政课,也是天水市中小学思政教育的一大特色。据介绍,天水市中小学全部开设了劳动课,有49所学校建成了劳动实践基地。
天水市秦州区平南中学是一所乡镇完全中学,70%的学生来自农村。学校在校园内近3亩的空闲地建成了“开心农场”,每班划分一块,每周开设一节劳动教育课,每年进行一次劳动教育期末考评,对各班各小组的“劳动成果”从种类、数量、总产量、单株产量、学生收获等方面进行评分,评选出“劳动之星”“劳动教育优秀教师”“劳动教育优秀班集体”并进行表彰。
“开心农场”里采摘的辣椒、茄子、豆角、大葱等蔬菜全部捐给学生食堂。“学生们种植、收获的幸福感不亚于拿到了一份高考录取通知书。”校长都千兵说。
“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上,各学校因地制宜打造‘沉浸体验式’思政课,增强了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思政课逐渐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金课。”杨瑞峰说。
标签: 女孩手摸盲文深情朗读 最后一公里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