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抢人”到毁约、裁员,造车新势力的两面态度与操作,深深刺痛了毕业生和部分员工的心。最近几起发生在汽车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小浪花”,落在应届生和被裁员工身上却是“滔天大浪”。
近段时间以来,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这3家已经IPO的造车新势力,相继传出“缩编”的消息。尤其是小鹏和理想单方面与应届生解约,更是登上了热搜榜。此外,内部裁员消息也不胫而走。这些事件背后折射的,是造车新势力在享受汽车产业革命红利后,必须承受的产业淬炼的代价。
这是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基本面的缩影。经济“寒冬”之下,企业裁员是客观发展规律。因此,不必给造车新势力毁约、裁员等行为标上“道德”的标签。在市场经济的博弈中,企业自有生存策略。只不过,企业生存策略的代价,是人力资本的角力。当前,受疫情冲击,宏观经济低位运行。纵观全球汽车业,就连造力新势力的“领头羊”、发展正如日中天的特斯拉,都有点扛不住了。近日,特斯拉掌门人马斯克表态“感觉经济状况不佳”,特斯拉需要裁减大约10%的员工,且将暂停全球招聘。
这正是造车新势力在汽车产业革命泡沫褪去时经受的淬炼。从最初不计成本地和传统车企展开“抢人大战”,到现在的“内部优化”和“缩编”,经历过狂飙突进、感受经济“寒冬”之后的造车新势力,被迫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抢人还是裁员,都是造车新势力在不同阶段的本能应对策略。前期,刚进入汽车行业时,造车新势力籍籍无名,除了“带资进组”外身无长物,自然需要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为其开拓市场打江山。而现在,名声打响了,脚跟也初步站稳,在新的形势下,造车新势力需要调整发展策略,“缩编”可能是最简单的减少支出的方式。可以说,造车新势力正在从求快求新,转变到求稳。
一直以来,汽车行业都将造车新势力能否交付10万辆,作为其能否存活下来的一道生死线。回顾“蔚小理”这3家新造车企业的进程,交付10万辆也只在去年刚实现而已。
面对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双重打击,多数企业都在想着如何降本增效,度过“寒冬”,降薪或裁员或许是最常用的两种办法。相对而言,IT界更倾向于裁员,制造业则偏重降薪,这是由企业属性决定的。IT界的核心资源,是高技术壁垒兼高自由度的技术人才,所以它们更愿意裁员或收缩非核心业务。而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核心资产是生产机器和厂房设备,业务线相对稳定,因此通常通过降薪压缩成本来保障业务的稳定性、连续性。
汽车属于制造业,然而随着汽车产业革命的到来,企业的逻辑已在悄然改变。汽车行业的新进入者,大多自带科技属性的光环,并以此吸引众多资本。严峻的市场形势最能让企业成长,此次“缩编”,正在褪去造车新势力享受到的产业转型红利泡沫。
2020年,小鹏汽车全职员工为5084人,2021年达到了13978人。蔚来在2020年底的员工数为7763人,2021年底则扩充至15204名。截至2021年末,理想汽车员工总数增至11901人。造车新势力的扩张来势汹汹,“刹车”同样猛烈突然。
最近,蔚来、小鹏、理想相继公布了今年一季度财报。其中,蔚来汽车营业收入为99.1亿元,净亏损17.8亿元,现金储备533亿元;小鹏汽车营业收入为74.5亿元,净亏损17.0亿元,现金储备417.1亿元;理想汽车营业收入为95.6亿元,净亏损0.1亿元,现金储备511.9亿元。可以看到,造车新势力的生存依旧艰难,就连一直重视降本增效的理想汽车也不例外。
茨威格有一句名言广为流传: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过去多年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且汽车“新四化”的转型最为迅速,吸引各路资本进军汽车行业。造车新势力头顶的光环,一部分来自时代机遇,另外一部分来自脚踏实地干出成绩。如今,疫情加速了汽车产业的洗牌进程,市场将教会企业“钱该怎么花,人该怎么用”。因此,在毁约、裁员等“内部优化”的同时,造车新势力也正在承受“优化自己”的代价,进入成长的新阶段。